《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10篇《《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和田的维吾尔人教案 篇一
一、设计意图: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和田的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农村学生朗读,理解的能力较差,本教学设计,采用多次“默读、感情朗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欣赏,使学生们更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维吾尔的风情。
二、教学预设目标:
1、知识和能力: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咀嚼“载歌载舞、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豁达乐观”等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以及民族风俗。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习作中。
四、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说说你对维吾尔族有哪些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还有哪些饶有趣味的风俗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了解新疆和田的地理位置(师板画中国地图),介绍和田。过渡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和田,去真正感受和田维吾尔的风土人情吧!(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情况(生字、都帕等维吾尔的意思)
5、生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找出其中的语句朗读体会。
6、课文中最能集中表现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话?(教学预设:“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齐读这句。
(二)、练习填空
()的维吾尔人()的维吾尔人()的维吾尔人()的维吾尔人()的维吾尔()的汉族人()的回族人
()的()人
六、小练笔
我想对于这样一个民族,你一定有话想说,那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心里话写下来。2.我还知道那些民族的风俗特点,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和田的维吾尔
豪气乐观能歌善舞热爱土地
爱美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课文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
。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和田的维吾尔人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同时揭示了一条哲理:豁达乐观的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知道抓住阅读提示来读懂课文,也已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课前的自读自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紧扣单元训练重点,依据教材内容,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感悟,二是写法领悟上,三是语言积累、学法迁移,以期有效地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面貌。
3、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有关维吾尔民风民俗的资料。
2、按阅读要求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读感兴趣的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汲取传统民俗文文化中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和田的维吾尔人》是略读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因此,我重点采用三种方法:
1、“默读、感情朗读”法
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
2、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3、指导点拨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新疆是个好地方》mv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进入第二单元,我们的学习主题是“民风民俗”,前边几课,我们感受了北京春节的热闹;了解了西藏戏曲的神秘;领略了客家围屋的宏伟和傣家竹楼的清新。本节课,我们继续民风民俗之旅,来到一片神奇的土地上。(ppt播放《新疆是个好地方》mv)
2、结合音乐、视频及之前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新疆的了解。
(学过的课文《葡萄沟》、《白杨》)
3、引入课题《和田的维吾尔人》,介绍和田。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的音乐,优美的新疆自然风光,设置悬念,让学生猜,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理清层次
1、要求:(1)读准自音,读通课文‘
(2)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在文中找句子)
2、学生按要求读文,可同桌交流。
3、回报检查学习结果。
(1)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
(2)理清课文层次
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全班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设计意图】要求一: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积累词语。为读通顺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要求二: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及梳理文章条理的能力。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
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
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地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ppt展示维馕、库乃起图片】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4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ppt展示维吾尔姑娘图片,都帕、艾得来斯图片】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设计意图】在深入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子或段落。
五、拓展延伸
1、学生阅读有关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章。
2、观看新疆现代化建设成就视频,了解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民族风俗。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人
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豁达乐观
纵使再苦,生活也是甜的。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 篇三
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 篇四
二。 学习目标: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 读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的明显特色,体会中华民居的文化内涵;
3. 学习准确地说明和生动的形象描写,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
9*《和田的维吾尔》
1. 读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维吾尔族;
3. 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准确地说明和生动形象地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提高欣赏的能力。
单元二——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三。 和 老师一起学:
(一)8*《各具特色的民居》
1. 词语理解——奇葩: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2. 听老师读课文。
3. 相关知识的介绍
(二)9*《和田的维吾尔》
1. 词语理解——俊朗:相貌英俊,性格开朗。
豁达:性格开朗,肚量大。
2. 句子的理解——“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我缩在被窝里惊恐的竖耳听着”——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地处大沙漠边缘的和田险恶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族汉子的豪气和乐观。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困苦,感觉也是甜的。”——说明维吾尔族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三)单元二
1. 词语盘点:(1)读读写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
(2)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
2. 口语交际:(1)到你的身边找一找民俗;
(2)把你了解到的民俗讲给大家听;
(3)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 习作:把好的民俗介绍写下来,编成一册。
4. 日积月累:学习古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多音字组词。
恶è( ) 教jiāo( ) 乐 lè( )
wù( ) jiào( ) yuè( )
2. 写出偏旁。
筝( ) 虐( ) 挠( )
3. 把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划出来。
喷香(pēn pèn ) 倔强(jiàng qiáng )
筛酒(shāi shā ) 要道(yāo yào )
4. 把词语补充完整。
应接不( ) 万籁俱( ) 变( )莫测 盛气( )人
张( )李戴 汗流( )背 居( )自傲 呕心( )血
连( )不断 身临其( )
波( )壮阔 兴国安( )
二。 照样子填上反义词,组成词语
例:弄(巧)成(拙)
喜( )厌( ) 争( )恐( )
( )惊( )怪 ( )赴( )继
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有几种解释,在你认为最恰当的解释上打“√”。
1. 检阅 ①看 ②查看 ③经历、经过
2. 疾驰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速度快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反问句。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2)改成比喻句。广场上的人非常多。
四。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五。 在原句上改正病句。
① 竹编是嵊州市的四大特产。
② 听了老师的话,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③ 春天来了,小草轻轻地从妈妈的怀里探出了脑袋,给大地披上了崭新的新装。
六。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①下列4组词语中搭配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扰乱秩序 b. 周密计算 c. 精心作业 d. 审阅文件
②与“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多么迷人啊!”意思不一致的句子是__。
a. 百丈岩风景区犹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b.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怎能不吸引游客呢?
c.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迷人。
d.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没有一个游客不说不迷人。
七。 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尽: 南:
八。 阅读,回答问题:
花 潮(节选)
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1. 确定下列带点字的意思(用“√”在括号表示)
鼎盛:①古代的器物( ) ② 大( ) ③正当( )
攀到最高峰:①拉扯( ) ② 抓住别的东西向上爬( )
2. 根据所给短文填空。
①“红海”指的是( )。
②作者从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以及琴声、笑声联想到( )。
3. 读短文,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短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a. 说话断断续续( ) b. 语意未尽( ) c. 列举的省略( )
②朗读短文时,要读出:
a. 喜悦的语气。( ) b. 凝重的语气。( ) c. 和气的语气。( )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多音字组词。
恶è(恶毒) 教jiāo(教书) 乐 lè(快乐)
wù(可恶) jiào(教育) yuè(音乐)
2. 写出偏旁。
筝(竹字头) 虐(虎字头) 挠(提手旁)
3. 把带点字不正确的读音划出来。
喷香(pēn pèn ) 倔强(jiàng qiáng )
筛酒(shāi shā ) 要道(yāo yào )
4. 把词语补充完整。
应接不(暇) 万籁俱(寂) 变(幻)莫测 盛气(凌)人
张(冠)李戴 汗流(浃)背 居(功)自傲 呕心(沥)血
连(接)不断 身临其(境) 波(澜)壮阔 兴国安(邦)
二。 照样子填上反义词,组成词语
例:弄(巧)成(拙)
喜(新)厌(旧) 争(先)恐(后)
(大)惊(小)怪 (前)赴(后)继
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有几种解释,在你认为最恰当的解释上打“√”。
1. 检阅 ①看 ②查看√ ③经历、经过
2. 疾驰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速度快√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成反问句。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
(2)改成比喻句。广场上的人非常多。
广场上的人非常多,就像是一片人的海洋。
四。 读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五。 在原句上改正病句。
①竹编是嵊州市的四大特产之一。
②听完老师的话,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③春天来了,小草轻轻地从妈妈的怀里探出了脑袋,给大地披上了新装。
六。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①下列4组词语中搭配不恰当的一组是 c 。
a. 扰乱秩序 b. 周密计算 c. 精心作业 d. 审阅文件
②与“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多么迷人啊!”意思不一致的句子是 d 。
a. 百丈岩风景区犹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b.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怎能不吸引游客呢?
c.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迷人。
d. 百丈岩风景区的景色没有一个游客不说不迷人。
七。 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尽:完了 南:向南
八。 阅读,回答问题:
花 潮(节选)
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1. 确定下列带点字的意思(用“√”在括号表示)
鼎盛:①古代的器物( √ ) ②大( ) ③正当( )
攀到最高峰:①拉扯( ) ②抓住别的东西向上爬( √ )
2. 根据所给短文填空。
①“红海”指的是(盛开的海棠花)。
② 作者从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以及琴声、笑声联想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3. 读短文,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短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a. 说话断断续续( ) b. 语意未尽( ) c. 列举的省略(√)
②朗读短文时,要读出:
a. 喜悦的语气。(√) b. 凝重的语气。( ) c. 和气的语气。( )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 篇五
一、案例背景
《和田的维吾尔》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所以在师生共同备课中,提出让学生对感到陌生的和田风情收集资料,制作小报,初步了解和田,为了解课文作好铺垫。此外,师生共同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部分教学环节。
二、案例介绍
1、情境导入,作品展示,激发参与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
2、初步感知,师生合作,理解第一部分
请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感受和田维吾尔的风情。学生的笔在不停地圈划着,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去感知文本是我们师生备课时又总结出的一条好经验。老师在投影上打出了三个问题: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思考:什么作者说是“土一样的维吾尔”?2、这一部分介绍了维吾尔人什么特点?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3、生生合作,教师指导,理解其他部分
在师生备课中,教师提出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引导他们事先预习时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提出,由学生解答疑难,较困难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学生提出了他们的疑问,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俨然一副智者的模样。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所追问的答案无非总结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 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总结与提炼,感悟与延伸
教学进入尾声,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却依然高涨。为了使学生在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如土”、“如花”、“如谜”、“如歌”的维吾尔人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2、你从维吾尔人身上学到了什么?3、你能模仿文中小标题的形式“_____一样的____人”来表达你对家乡人民的赞美吗?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三、教学反思
在师生共同备课《和田的维吾尔》的过程中,我懂得了适时隐藏教师角色,在本课的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感受阅读、个性阅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文学性作品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知性因素外,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师生同备课时,确定让学生制作小报,共同研讨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生提出疑问,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启发学生感知课文时,采取了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感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由此也引出我的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师生共同备课这种形式所花的时间过多、受到时空的限制太大,并且很难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目前采取了教师与小组合作备课的形式较多,一来这种形式相对教师与全体合作来说,比较省时、省事,也比较适合于较深层次的探究。不过,作为教师,在施教前,应该认真研读文本,切实抓住文章的精髓神韵,在此基础上准确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备课。
二是在师生共同备课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之后,应和学生共同探讨不同体裁文章的教法和学法。在教这篇文章时突出散文教学的特点,既关注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关注了情感教育的熏陶,同时还关注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将语文教学的两大版块(阅读和写作)指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其中的规律。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自我的东西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的实效性。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豁达乐观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能够读记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载歌载舞、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豁达乐观”等词语。
过程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以及民族风俗。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3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维吾尔民族风俗的独特魅力。
五、课前准备
电视、展台、电脑。目的是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设疑,导入新课:这几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再去一处非常美丽的地方。大家猜,会是什么地方?(播放视频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维吾尔风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在读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特征的是哪一句?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三)重点研读,感受民俗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的结尾:“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学生再浏览课文,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和田维吾尔族民俗特点的?【通过再读课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结论。】
3、从学生回答的5个方面(豪气与乐观、热爱土地、能歌善舞、爱美的天性、聚餐多样)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方面“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与学生共同学习,并提出学习要求:(1)找出能够体现和田维吾尔人豪气与乐观的句子。(2)这段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恶劣的天气,反衬出维吾)众鼎号●www.1126888.com(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4、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处感兴趣的维吾尔族风俗的段落,进行学习交流。【关于积极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提出,教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种学习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每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都是积极存在的。】
5、小组随机回答,教师相机进行点评,并把文中出现的有关维吾尔族风情的图片进行展示。
(四)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1、质疑问难
明代学者陈敏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2、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维吾尔族的资料,加深对这一民族的了解。
2、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将作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拓宽作业渠道,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业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七、板书设计:
豪气与乐观
热爱土地
和田的维吾尔 爱美的天性
能歌善舞
聚餐多样
【此板书体现了文章的教学重点,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和田的维吾尔》语文教案 篇七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 篇八
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篇九
一、直接引入
先板书课题。引入:新疆和田位于祖国最西北,那里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和田,走进可爱的维吾尔人。一起读课题。
二、印象初读
请把课文翻到37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和田的维吾尔人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一)居住环境
1、大家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读一组词: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2、让我们把这四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谁分别来读一读: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你从这些词语、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和田的环境很差,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
4、让我们带着这些的画面来再一读这些词语。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么的一个特点呢?(你一下子有发现了,真不简单,前后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二)民族特点
作者比较喜爱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上面这4个词语是写和田环境的,那这8个词语写的跟什么有关呢——和田维吾尔人。
维吾尔人、维吾尔民族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写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再分别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交流: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呢?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
天性爱美(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就可以了)
能歌善舞(反问:你是通过哪个句子概括出来的?)
豁达乐观
课文结构非常清楚,大家概括得也很正确,真好!点明: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完成“印象”
根据刚才的两次读课文,现在请你快速填好维吾尔人留给你的印象。
重点交流:爱好特长——爱花、能歌善舞
青年外貌——漂亮、俊朗
维吾尔人印象
三、“幸福”读写
1、提炼重点句。维吾尔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特别的印象,那么你觉得维吾尔人,他们的生活幸福吗?请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提炼出最关键的一个句子。
交流: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他们的生活幸福吗?从哪个词语可以体现?
2、布置练习。在甜中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甜蜜、幸福,如果最高的幸福感指数是100分,那么你觉得维吾尔人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呢?请你选择课文中感兴趣的几部分的内容去想一想:维吾尔人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然后写出具体的幸福理由进行评一评,字数100字左右。
出示:
幸福理由
(要求:思考深入,理由充分,表达流畅,100字左右。)
3、交流反馈。
a、交流“豪气乐观”与“能歌善舞”部分:
(1)(对比写法)点拨——从这渺渺回荡、热烈激昂的歌声中,流淌出维吾尔人的——
请你读一读第1自然段。
(2)这汉子仅仅是在这沙尘肆虐的晚上迎风引吭,尽情歌唱吗?
(3)过渡“能歌善舞”部分,是啊,歌舞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可缺少的又仅仅是歌舞吗?
(4)也难怪人们说维吾尔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这样每天尽情地歌舞,生活是多么快乐幸福啊!
(如果先说“能歌善舞”,则引导: 那在沙尘肆虐的晚上迎风引吭,尽情歌唱的汉子,在他的歌唱中流淌的是——)
b、交流“热爱土地”部分
点拨:这幸福的感觉还从哪里流淌出来呢?
(1)听你这么一说,那烤肉、馕、库乃其的味道真让人垂涎三尺长,羡慕不已啊!请你读一读第2自然段。
这香甜的食物何止这些呢?还有喷香的手抓饭,黄灿灿的烤包子呢!
(2)从这巨大的抽象画中还流淌出了……
反问:浑黄一体戈壁,沙尘铺天盖地,维吾尔人为什么还如此热爱这土地,这沙漠呢?
c、交流“天性爱美”部分
维吾尔人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将这浑黄一体的沙漠装点得鲜艳美丽,将闹市装点得就像花园一般,美不胜收,这盛开的花儿难道不是幸福的花儿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
4、小结:指板书——这真是从土馕坑中飘出幸福味道,从天性爱美中开出幸福花朵,在能歌善舞中唱出了幸福歌声,舞出了幸福的舞蹈!
修改“幸福理由”
四、回归“乐观”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虽然地处寂静的沙漠边缘,环境恶劣,沙尘暴会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但是维吾尔人的生活依然是那么幸福,感觉仍是甜蜜的,这幸福与甜蜜源自于他们——的乐观豁达,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想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网络学习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想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在“中华民风民俗”这一单元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北京的春节,欣赏了藏戏,参观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今天,将继续我们的行程,走近一个极其付有魅力的少数民族,听——[播放:新疆好]从歌曲中你了解了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第9课,快速浏览课文导读,思考:本课学习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2、带着第一个问题,轻声读文,注意读准读顺
3、汇报交流: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
三、研读感悟
1、从课文的哪些重点语句当中让你感受到了和田维吾尔人的这些特点呢?再次走入课文,默读,边读边思,作好批注。
2、可以和身边的人交流交流
3、集体交流
豪气乐观:
那是一个……竖耳听着:就在这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了热烈激昂的歌声,透过歌声,我们听到的是……这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一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谁来体会?[指名朗读]
热爱土地:
[出示图片]看到这色香味俱全的馕,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指读、评价爱美:花、都帕、艾得来斯[欣赏],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吗?指读
能歌善舞:看到维吾尔的姑娘,你不禁要说——
4、难怪人们会说:[出示句子]齐读
5、小结:本课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网络交流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风景,你想了解的更多吗?下面就到网络是去查阅吧!注意把你查阅到的内容发送到班级的博客上,大家进行交流,好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大瀑布的葬礼》|人教版精选7篇
下一篇:《莫高窟》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