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
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注音并简介作者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瘴江( )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
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 总结归纳。
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趱行( ) (2)嗔道( ) (3)朴刀( ) (4)省得( )
(5)怄死( ) (6)厮觑( ) (7)兀的( ) (8)聒噪( )
2、请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端的:
(2)这干系须是俺的。
干系:
(3)直这般会做大。
做大:
(4)你们省得甚么!
省得: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吴用等人的“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3、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4、杨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注意结合人物的具体言行。
三、推荐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们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拕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
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小酒店在村口。当下深、冲、超、霸四人在村酒店中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米打饼。酒保一面整治,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1、选文叙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水浒故事,请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2、对待两个公差,鲁智深要一禅杖打死,林冲却叫“师兄,不可下手”,两种不同的做法反映了两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却被客店里人多,恐妨救了”,从这句话看出鲁智深粗中有细。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几处,请找出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4、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有人用成语“逼上梁山”来概括,结合选文中人物的遭遇或对《水浒传》中其他英雄人物的了解,谈谈你对“逼上梁山”这一成语的理解。
参考答案 《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一、1.(1)zǎn (2)chēn (3)pō (4)xǐng (5)òu (6)qù (7)dì (8)guō
2、(1)真的,确实 (2)责任 (3)摆架子 (4)知道,懂得
二、1.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千万贯财宝前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不料,生辰纲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2、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3、(1)扮成普通商人;(2)太平地段乘凉走路,危险路段白天出行;(3)三问枣客;(4)禁止众人买酒。
4、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人。
三、1.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出林冲。
2、看出鲁智深爱憎分明,除暴安良;表现林冲逆来顺受,息事宁人。
3、事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此处看出他颇有心计,细心考虑各种情况,提前估计到要发生的事情。
4、示例:“逼上梁山”指英雄们被逼起义。如鲁智深伸张正义,为救金家父女,打死镇关西,却被缉拿,流浪江湖,被逼上梁山;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一味逆来顺受,蒙冤发配后,还想息事宁人,安分生活,却被一再追杀,终于被逼起义。
智取生辰纲教案 篇三
学习目的:
1、欣赏人物形象,《智取生辰纲》教案。
2、把握矛盾冲突。
学习重点:欣赏本文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
1、制作PPT课件
2、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自读研究。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一、有关资料:
1、《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三、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智取生辰纲》教案》。
四、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五、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讨论
上课时间:第周星期
具体步骤:
一、讨论后逐一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智取生辰纲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前面也学过一些小说体裁的文章,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扫清字词障碍。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及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检测。
四,速读课文,合作完成。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五,探究。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六,小结。
v 杨志:精细能干,但刚愎自用,对部下蛮横,粗暴。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分化。
v 吴用: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团结。
七,课堂总结。让我们记住这些话
v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藏族)谚语
v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智取生辰纲教案 篇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继续学习控制视线等阅读方法,运用直读法、跳读法、捕捉“路标”等方法,快速阅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中的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水浒传》中人民与统治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会梁山英雄的智慧和勇敢。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区别古今词义,理清线索,分析人物。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水浒传》介绍:
2、介绍《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3、浅谈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速读课文:
思考:
1、题目上的“取”字,可改用“抢”“夺”吗?为什么?——“取”突出智慧,轻松取走生辰纲。
2、吴用等人的“智”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用原话回答)——第12节。
3、文中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是吴用等人智取)
4、杨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他很笨吗?——他的聪明、谨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较吴用略逊一筹。
(三)分段:
第一段(1—4):杨志在押送生辰纲过程中与同伙间的矛盾。
第二段(5—12):杨志与吴用等人的矛盾。(主体)
(四)分析:
1、杨志与同伙之间矛盾演化的过程。
A、矛盾的由来。(第1节)
B、矛盾的扩大与发展。(第2节)
C、矛盾的深化。(第3节)
D、矛盾的全面激化。(第4节)
2、分析杨志中计的过程。
A、杨志与好汉第一次的照面。(第5—6节)
B、酒诱——白胜与杨志斗智。(第7—8节)
C、暗中配合继续酒诱。(第9节)
D、杨志中计。(第10—11节)
E、补叙原委,点明“智取”。(第12节)
3、课文为什么反复描写天气的炎热?——为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
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比较两首贬谪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诗“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潮州韩文公祠柱联: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
(韩愈在潮七个多月,却影响了千余年。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千年回眸,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旧清晰深刻:“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等,无不言说着潮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
(简介诗人的经历,本诗背景)(知人论世)
三、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先听朗读,学生跟读,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切)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
四、研读文本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
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出句与对句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岭” 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马不前” 其实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得不肯前进了。
五六两句中“秦岭家何在”与“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也是两两相对,愈见其悲。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悲意)
5、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顾瞻无所,即景写情。这一联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7、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手法:对比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 “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
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谴亦无怨悔。
8、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小结: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
9、试分析尾联的作用。(提示:结构与内容)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 “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0、现在谈谈你对纪昀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的理解。
“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拥雪横”,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五、总结全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我的老师》教案最新4篇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英语教案优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