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7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
(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篇三
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为了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少走弯路,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搜集提苏轼资料的作业,导学铺垫。这些资料告诉学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学成就,“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许多发现:一是苏轼文学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旷达,能够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为。为下面的理解苏轼的感情打下铺垫。
二、以读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体会到了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推向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情境。
三、以问导思,理解人物。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设计弹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设置“为什么苏轼被贬黄州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篇二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力争在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景导入法。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古诗文中写月亮的名句,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所写的月景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音,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释疑,举手回答,教师只作适当点拔,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法。小组讨论文重点字词、课文翻译及写景句子作用。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很主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些是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 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朗读方法指导不到位,让学生翻译课文时,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应该在积累词语和翻译课文时,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在走近苏轼的环节中,学生对苏轼的了解还很表面,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关于苏轼的资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苏轼的心境。另外,本人来自方言区,普通话咬音不准,表达欠缺。本人所在学校教学条件差,几乎没有运用多媒体,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区的学生水平和本人所处地区的学生差异,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气,造成课堂心理紧张,这也是个人心理素质、教学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教学中应精于备课,读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积极发挥自己的内涵与睿智,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灵活机动,善于驾驭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公开课时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应毫不怯场,善于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同时,注意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记承天寺夜游 篇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1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1-4
三味细品《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2份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检测题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flash诗歌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1)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rm音频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上一篇: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6篇
下一篇:《陈情表》教案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