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4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2021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小数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会分析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句子列算式。
2、复习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的三量关系式是什么?
(2)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三量关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
合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合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它们同类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走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路程
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二)导入新课
这些数量关系以前学过,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小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例1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
1、读题,说出已知、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2、分析:
(1)这是什么类型的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遇问题有什么区别?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给的是分数。)
(相遇时间,甲乙二人都行了这么长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不可能都是整数,那就要用分数、小数来表示。这样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3)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方法做这道题。
(4)投影反馈各种不同做法,讲算理。
说每步的算理。
解③ 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根据是什么?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解④ 设(略)
列方程根据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
(5)对比用方程解答和用算术方法解答从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算术法是根据已知量,运用关系式,求出未知量;方程法是根据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让未知数x参加运算。)
(6)小结:解答应用题时,首先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选择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
(1)读题分析:
这道题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一、认真审题;二、分析重点句;三、确定单位“1”;四、准确画图;五、列式计算。)
(2)根据解题步骤同桌讨论后,说出解题思路。(重点句是“两周正好
共修的总和。)
(3)同学们自己画图,列式。(一生板演)
解①设这段公路长x米。
等号左边和等号右边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式?
以先求两周共修的,然后再求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方程法设全长单位”1“为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等量关系
出单位”1“。)
(5)例2与以前学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分数应用题是直接给出相对应的量率;而今天学的是运用对应思想,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率。)
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使我们明白,在整数应用题时所学的数量关系,在小数、分数中照样可以应用,思路相同。
(三)巩固练习
2021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 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下一篇:高三语文优秀教案(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