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6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一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兵革之利(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答案
【小题1】(1)凭借(2)却、可是 (3)放弃(4)这
【小题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小题3】D
【小题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 家和万事兴。(3)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4)众人拾柴火焰高 。(5) 团结就是力量 。 (6) 人心齐,泰山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二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④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 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委而去之 ② 环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 曹刿认为是 。
3、20xx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着丰富的内容,不只是词义、句义的理解,不只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和课文内容的把握,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感受。
一、感悟伟人
为了让学生感受孟子的伟大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这节课导入部分我特意从孟子的《离娄》、《梁惠王》中选取了相关语句,用意有三方面:一是想引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是想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根源,三是让学生感受孟子心系天下的情怀,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介绍孟子时,因为布置了预习,学生可以自己查到,所以简单带过,同时联系学生实际,指出学生身边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及时的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最后我还特意设计了两个“感谢”,感谢孟子的经历,感谢孟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让我们走向和谐。
二、展示朗读
朗读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吸引学生的兴趣。因而课堂上没有忽略朗读的地位,学生自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一一呈现,同时强调了团队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但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走入朗读,朗读不到位。
三、突破重难点
一篇文章只要思路清新了,文章也就清楚了一大半,还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就是理清文章思路,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问题加以引导,运用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列提纲的形式呈现思路,把握主旨。这一环节学生表现不错,因担心课堂节奏,临时取消了小组内部合作列提纲的环节,课后检测有个别学生存在思路不清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参与不够。
四、探讨“人和”
一节没有德育教育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本文中“人和”的思想,是孟子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因而我预留十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人和”的意义,就学生日常实际生活引入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你认为自己所在的小组是一个团结协作、和谐的团队吗?
2、初三的你与父母关系融洽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我剖析创设氛围,生生对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正确的学习生活。学生对话和分析感人,获得其他人不约而同的掌声。
一节课我想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短短四十五分钟想要的太多,往往顾此失彼,打乱课堂的节奏,如何有效取舍,如何突破重难点,还是一个需努力探索的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四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隐逸者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解释【丙】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关键词“域”“国”各1分)
小题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乙】文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题5:①吟鞭-马鞭落红-落花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试题分析:
小题1:A-凭借、依靠,B-早晨/朝见,C-护城河/池塘,D-偏爱/私情。
小题2:例句是判断句,A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D句是被动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孰”“以”“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谁”“凭借”“界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由己及王,使齐王认识到积弊之深,从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这种类比,收到很好的讽谏效果;【乙】文把战争与治国类比,由战争推论到治国,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认识到治理国家中人和的重要性。这种类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吟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马鞭”。赏析句子可以选择比喻的角度,当然也可从象征的角度出发。表明作者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献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五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三里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亲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翻译:
小题3: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参考答案:
小题1:(1)之:的 (2)去:离开 (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
小题2:(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小题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去”字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畔”的通假,一定要记住。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是”和判断句式。2句“以”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能够大致翻译本文,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相关语句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 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 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讨论并归纳: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疆域固定震慑B.区域固守威吓
C.限制巩固震慑D.限制巩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量熟读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要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
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u)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市,市井之间。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人恒过:恒,常。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7.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8.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总结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使……”
2一词多义:
用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国恒亡。
拂
不顺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乐也
以
凭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_
3.空乏其身。
译:_
4.行拂乱其所为。
译:_
5.所以动心忍性。
译: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附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地。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俄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下一篇:翠鸟简介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