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8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教学目的: 篇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夜书所见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 篇四
预习作业: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
(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五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篇六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点击音乐)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下一篇:松鼠课件教案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