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一、 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熟读课文
(一) 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 全体朗读,正音。
(三)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 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 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 布置作业
(一) 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 抄写课文一遍。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篇三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 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 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教案示例二
重难点分析: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导学生分析“成才”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从而澄清学生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探究活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三段,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时只谈到了人的例子,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只谈到了国家的例子,论证是否严密?请说出你的理由。
解说:这种论证方式是严密的。这里用了类似互文见义的表现手法。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时不能认为只有秦代才有明月,也不能认为只有汉代才有关塞。正确的理解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所以,第三段的正确理解应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国家也是如此。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四
【设计思路】
本文选自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别是古代叙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本文相较,文本内容较长,涉及的文言词句的知识点较多教全面,已经给学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以释疑问难为主。
本单元重在议论说理,那么,学习议论的艺术,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联系现实做适当延伸就成了课堂的重点。本节课立足于文本,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展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议论能力。同时,借助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艺术特征。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不仅创立了仁政学说,也关注道德伦理,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学生对此有所涉猎和思考,也是帮助他们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拓展延伸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仅体现在治政方面,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我选取了孟子学说中的几句,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导学生提高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若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导:
古人言:“知耻近乎勇。”羞耻感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结束语
这些文字所体现的仅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乱世里,在游说诸侯的艰难生涯中,孟子依然时时关心民生疾苦,处处传播道德伦理。他的光辉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而益发耀眼。那么,通过这短短的一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呢?请大家将你的想法在课后形成文字交给老师,给老师的教学以好的反馈指导。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问: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体措施排比
应有的态度对比、比喻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1)第一段诵读探究。:
读析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学生分组接力诵读这两句话,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尽心”有何为证?(用原文回答)“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这句话反映出梁惠王怎样的心理?上下文有何为证?背诵第一句和相关语句。
明确: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核心语,要重读。“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突出反映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劳”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功”表现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困惑”有“何也”为证。
仿照示例,师生对本段其余句子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点:结合形势图用文言对“河东凶亦然”作完整表述;“无如……者”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何也”读成升调还是降调?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背诵第一段。
(2)其余段落分组合作探究。
按文本内容分为四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
诵读准备:每段从语意看可分几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如何处理?
诵读要求:读出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诵读方法:组内接力诵读、同一句子比较诵读、熟读成诵
探究重点:仿照示例,自主确定。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闪光点,激活思维,提供探究范例。第一段后文研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鉴赏“言语”的路径,熟读精思,为自主探究作准备。然后放手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进行个性化阅读,“人—本对话”、“人—人对话”,“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一举四得。)
4、三读文本,赏析特色
“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看比喻引君入彀的妙处。
第五段3种措施删去“也”字或删“也”加“则”重新组句,第六段4种主张4个“矣”字读出语气,体味运用排偶音节铿锵、文如连珠的气势。
末段一揭二讽三劝勉,且照应开头,体会孟子铺张扬厉、雄辩缜密的文风。
5、五读文本,熟读成诵
思路解说
1、立足文本,读出“三味”。“读书读人读生活,品词品文品人生”,读而品之,品读出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而读和品的对象与基础都是文本,语文教学的互动文化——“人本对话”,若淡化或脱离了文本就难免误读和浮躁。文言经典尤其要注重由“言”及“文”,这些古老的语言文字可谓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不仅是载体,实质上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必先感受优秀的言语形式,进而破解其深含意味的信息密码,然后方能感知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情感、思想。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设计紧扣梁惠王心理律动、辐射全篇的问题链,以反复诵读、筛选、整合、探究原文的形式进行,就为学生的感知、品味设置了全息式的、笼罩性的文言语境。再加上孟子为梁惠王作的这个道德设计,仅445字,语言生动、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用中速读一遍仅需2分钟,读5至6遍(包含分段式、多角度的文本探究)加上诵读中的间歇,40分钟足矣。“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2、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有了必修1和必修2两册的文言积淀,对于这篇相对浅显的文言文,相信学生有自觉探究的能力。但淡化预设与讲授,并不是要教师淡化出场,让课堂放任自流。第一段小切口进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一反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七段中其余六段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使课堂收放有序,活而不乱。
3、审美之旅,精神培育。《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相对短而浅,却列为精读篇目,其后相对较繁难的《过秦论》《师说》要让学生自读,并且第三单元定位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而不是议论文,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为“鉴赏”而不是“分析”,因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鉴古也是为了知今,与古人精神相遇应是鉴赏的落脚点。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保证了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入到结语都注重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篇六
◎课 题◎ 26 孟子二章
( 天柱县高酿中学 杨胜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德育内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 ‘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 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 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 、 。
2、《孟子》是记录 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 B)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 ,他的中心论点是 ,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 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 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 B)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 ,他的中心论点是 ,其中,第一段以的 、 、 、 、 、 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 ”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 。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课本剧《雪孩子》优秀10篇
下一篇:体积计算【优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