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xxx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
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
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
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0篇】
下一篇:《小乌龟》音乐教案(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