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优秀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一
同学们,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我们这儿的冬天的特点,进而导入新课《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
(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或投影片形式展示。
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
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适;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的暖绿明净。总特点——温晴。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
小资料
(一)作者与课文。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是满族人,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在1966年不幸逝世。
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三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着落( ) 狭窄( ) 贮蓄( ) ch†ng清( )
济南( ) xlng边( )
3.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4.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
5.填入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通过学习来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学习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b.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得怎样
c.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d.一个人要能成才,要看以后的态度。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6.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7.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8.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9.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10.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11.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12.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3.“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
14.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15.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
(二)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6.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17.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
18.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
19.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20.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三)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林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外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21.文章题目为《白马湖之冬》,但实际上主要写的是 。
22.作者对“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是在什么时候?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白马湖的景象: 。
23.从文中第二段中,可以看出白马湖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些特点?
24.第三段中,作者把笔墨宕开,运用 的手法,突现白马湖冬天的风 的特点。
25.第四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不写其他景致而单写风的原因?
26.请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语言概述白马湖多风的地理原因。
27.全文主要运用 的笔法,勾勒了一幅幅乡间冬日的写意画。
28.文中结尾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济南的冬天》答案
1.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 2.略 3.阳光和熙,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将水人格化,写出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山村和雪的神态。 4.⑴ ⑶ ⑵ ⑸ ⑷ ⑹ 5.b 6.冒号 7.承接上文 8.可*的结果和保证;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9.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 10.先俯视,后仰视 1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12.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13.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14.济南被一圈小山围住。 15.有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意思相近也可) 16.冬天;秋天 17.温柔多情;甜美 18.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其它拟人手法的句子也可) 19.总结性地写了冬天济南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20.原句子是反问名,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21.白马湖冬天的风 22.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一片荒野 23.风多,风大;风多: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风大: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的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 24.对比;白马湖冬天风的来势猛烈。 25.白马湖的山不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 26.环湖皆山,北有空隙。 27.白描 28.厌恶动荡、嘈杂的城市而向往思念纯静美好客居他乡的情感。
导入新课 篇四
1、接龙朗读感知课文生字词并考察熟练程度。
济(jǐ)南发髻(jì)镶(xiāng)
澄(chéng)清贮(zhù)蓄
2、自由朗读感知课文感情基调。
⑴学生讨论发言如何朗读课文。
⑵师生归纳:要读出喜爱之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
⑶学生按照提示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自由朗读,然后然后进行朗读比赛。
A、学生互评朗读中优缺点
B、让评析较好的学生来朗读
C、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特别是重点的字词句的朗读。
3、感知济南的冬天的总体感受。
⑴齐读第1段。
⑵你从第1段捕捉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⑶师要做好指导工作,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切入角度:观察、理解并表现景物之美。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老待在磨坪,让人总有几分厌倦。今天,雪霁天晴,我想跟同学们一道,“走出岩口河,走出南津关”,到山东省省会济南去作一趟免费旅游,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独特魅力,大家可有兴趣?
(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二、 品读。
1、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刹那间,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让我们首先对济南来个“走马观花”,以便捞个大致印象。(范读首段,提醒同学们抓主要语言信息。板书:宝地)
2、我们大老员地跑到山东济南,仅仅这么惊鸿一瞥就回去,大家甘心吗?既然是专为游山玩水而来,那我们就不妨先不紧不慢地来看看济南的山。(板书:山)
请大家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品出二、三段中所写的山的特点。
(1)一圈小山——温暖、慈善(比喻、拟人)
(2) 雪后小山——害羞、秀气(比喻、拟人)
3、济南号称“泉城”,我们到了这儿,只看山,不看水,那恐怕要遗憾终生了。走,抓紧时间,抓住机遇,看水去!
(板书:水)
不知这儿的水,有哪些特色?
冒热气、绿、澄清、空灵(比喻、拟人)
请注意,这水边有一块石碑,碑上还刻有一首诗呢!嘿,这两句好妙!大家愿记下来吗?这两句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三、 疑读:自读,质疑。
四、 小结、回顾。
同学们,济南虽好,不可久留。穿过时空隧道,我们眨眼间又回到了磨坪,安安稳稳地坐在了本班教室。
现在,我作为磨坪中学广播室的特约记者,想采访几位同学: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看过冬天的济南,你打算如何评价?
(2)老舍先生为什么称济南是块宝地?
五、 写作实践。
其实啊,我们磨坪也是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冬天,景色迷人。大家有兴趣拿起自己的生花妙笔,描绘一番吗?相信你一定能移情入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除了抓住景物特征这个主要内容,还应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方面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景物的。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分析: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黄草,夕阳斜照薄雪,山坡卧着村庄,房顶卧点白雪,如同一幅极美的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画。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河水。河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水中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一片清亮的天上,像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幅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2.作者是怎样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计时速读全文,答题,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与阅读效率。
1.本文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_;本文写于:_______年以前。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
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较来说明“济南真算是个宝地”?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
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济()南②伦敦()③髻()
④镶()⑤贮()蓄⑥水藻()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导引。
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进行分段。
第2、3题都是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疑难讨论。
1.C√。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1)济南的天气;(2)济南的山景;(3)济南冬天的水色。而第1自然段是写“天气”的,第5自然段是写“水色”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的。
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以情动人。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小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低语,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
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对比都用得十分出色。例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唐代名手画的”“水墨画”,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动而逼真,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放在一起相比较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等,色彩鲜明悦目。
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晒”、“睡”、“醒”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
老舍写作用纯正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
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
1.《济南的冬天》;老舍;1934。
2.无风、晌晴、温晴。
3.写风同北京比;写日光同伦敦比;写日光的强度与热带地方比。
4.采用的是景物的排写顺序。第1段写天。以表现济南的冬天的暖;第2段写地,以表现济南冬天的舒适;第3、4段写山色,以表现济南冬天的秀气;第5段写水光,以表现济南冬天里孕合着的春色,并顺势用一句话勾勒了济南冬天的总体形象。
5.先是用一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指出济南的“出奇”不单是因为经常有温暖的阳光,还因为它有迷人的山水;继而写济南的地理特征:是“山围城”;然后写济南人情态的特征:因为山就是依靠,山就是温暖,所以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6.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7.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8.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9.A.拟人;B.比喻;C.拟人
10.(1)jǐ(2)dūn(3)jì(4)xiāng(5)zhù(6)zǎo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朗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让学生感受美,领略美。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以话题“我眼中的冬天”为话题,聊聊冬天给学生的感受。找准机会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顺势介绍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二、初读感知“美”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美的,同学们读读看你从哪里发现了美?(学生会从文章各个地方找出“美”,拿来和同学交流)
2、你能用美丽的声音,向我们传达美吗?
(教师启发、引导,并积极表扬)
三、再读聚焦“美”
3、同学们,你们觉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学生大部分会回答“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4、让我们齐读这一段。(让学生熟悉这一段)
5、教师范读这一段,配乐读出美感。(教师引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三读朗诵“美”
6、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做标记,具体指导。(要做到细致而有效,如用﹏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等)
7、学生自由练读。(根据标记提示,注意轻重缓急、语气感情)
8、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评价,教师指导。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从 读出了 ,因为 。”(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具体指导一两句)
9、学生再次练读,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五、朗读擂台赛
10、教师公布擂台赛具体规则。(找裁判,以学生掌声高低为准,最后能站在讲台上的同学获胜)
11、参赛学生朗读,教师配乐,其他学生评价。
六、板书设计(略)
七、沉思画出美
课下再读这段,将你心中的美画出来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抓住了一个“美”字,让学生在美丽的世界里走了一遭。这节课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语言的能力,达成了预设目标,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