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优秀5篇)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课时分配:2课时众鼎号为您带来了5篇《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
先让在这方面有准备的同学讲;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
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分组游戏(依据练习题第3题)
三、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类的起源
2.达尔文的进化论
3.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过《七上》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进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源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和特征,2、了解从原始灵长类到猿和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3、理解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1、投影图片和播放影片,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人类与类人猿存在的亲缘关系和从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等方面的事实,让学生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类起源观点。2、通过介绍我们人类同属于智人种,让学生知道不同种族的人是同一个大家庭的人,不能有种族歧视和隔离,地球上人人平等。3、通过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文明古国。课型 新知识传授课教学重点 古猿到人的进化教学难点 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的关系教学方法 谈话 观察和讨论课前准备 以表格等形式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上课内容有一个基本认识教学过程课题导入师:投影现代四种类人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字。然后问人类为什么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这么样的相似?生思考:略师问:人与类人猿在进化上是怎样的关系呢?人类是不是同猿进化而来的呢?是怎样进化的呢?师:投影这节课的主要板书,并介绍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第4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 人的特征和在生物界的地位2、 从猿到人3、 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 学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知识点1:人的主要特征师问:人区别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投影两张人和动物的图片比较生思考分析讨论和发言:略师归纳:投影答案 学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分析讨论能力和思维能力知识点2: 人在生物界的地位师问:人在生物界是属于动物,那么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是怎样的呢?生思考分析讨论发言:略师归纳:投影答案 学生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讨论能力和思维能力知识点3:从猿到人师问:达尔文进化理论告诉人们,人与现在地球上生存的其它物种一样也是由以前的生物进化而来的,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谁呢?生答:猿师明确:是古猿,她是现代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师问:那么古猿又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呢?投影板书:猿从哪里来?并投影相关的学习单上的内容。(学习单课前已发下去,学习单的内容请附录于--说明等附页中)师要求学生:从最早的哺乳动物中去找到祖先。要求阅读课本p87 页第三自然小段(引导阅读:注意年代和生物种类的名称),两个同学一组分析讨论,并在学习单上填写上正确答案。生:阅书,分析讨论,填写学习单,发言。师归纳:原始灵长类型---原猴类---人猿类---原始人(古猿),然后由原始人进化成现代的猩猩等类人猿和人。师明确:500万年前的原始人就是人类的最近的祖先,现在同学们理解了现代类人猿为什么与人类那么相似呢?师:投影图片--原始人,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略)投影课本图11-22 , 介绍人类进化的年代 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讨论能力和思维能力师问:那么原始人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投影板书:从猿到人请看一段影片,人们从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提几点观看要求:注意年代变化,注意进化上的重要特征的变化。生:观看影片(约十分钟)师:先投影片子中的几个简单小问题,让学生回答。1、 人类最早进化发生于什么地方?有何证据?2、最早从古猿中进化出来的人类的远祖叫什么?3、区别于古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生答:略师问:(投影问题)从猿进化到人大致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化特点?提出要求:先阅读课本88页及观察图11—23,再根据影片中内容,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上述问题,并把相应的学习单填写好。投影学习单上相应的内容生:阅书,分析讨论,填写学习单,发言。师归纳:略师问:在人类生物进化过程中,你认为身体哪分的进化最为重要?有何证据?生:思考,分析讨论师归纳:脑,头骨或头骨化石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讨论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知识4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师介绍:文化的概念师问: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进化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阅书89和90页,根据学习单上有关提示,四人一组分析讨论,找到答案。生:阅书,分析讨论,填写学习单,发言。师归纳:略 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讨论能力、和合作能力师课堂总结:这节课我和大家在课堂上一起经历了我们人类进化的历程,目睹了用高科技模拟的几百万年前我们的远祖的生活情景。我们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清楚的知道了我们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而不是神或其它什么创造的。那么现代人是否还在进化呢?未来的人类将变得怎样呢?在这里,有一点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人类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教学流程
主要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课题 投影图片,从类人猿与 观察思考人的亲缘关系引出人类起源课题
人类的特征 谈话 思考发言
人类的分类地位 投影图片、谈话 讨论发言
从原始灵长类到猿的进化 投影图片 引导自学 自学讨论发言
从古猿到人进化 播放影片 观察分组讨论 发言
文化发展与人类进化 引导自学 分组讨论发言 归纳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一、教学公开课并非一定要精心挑选上课的内容(即选课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课本上最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节课上得不好,可能象历史课。由于开课日期的限制,所以选择这部分内容开课。开始在选这节课题时,心中很担心这节课的教学很难进行,因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象一节历史课,可以由教师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从头到尾的描述一遍,其中再展示几张图片就可以了。然而从教学的效果看,这节课是成功的。反思二、充分挖掘教的内容,制定出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节课教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时充分分考虑三维目标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的教学顺序都是安照课本上教学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设计的。这样上课老师讲起来很顺畅,象讲上历史课似的。但这样是以老师讲为主了,忽视学生的活动了。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以下一些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讨论能力,合作能力。其中比较突出培养观察能力。从开始用图片观察导入课题,到观察影片,然后针对课本有关内知识点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讨论和小组合作能力。其中影片非常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人类起和发展有关知识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影片的观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针对课本知识点难易程度和相关图片,有两个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分析讨论,回答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学习到从猿到人的进化时,阅读课本88页这一段,并观察图11-23,分析讨论,回答人类从犯规到人的进化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在进化上有哪些主要特点?学生活动的效果非常好,都能很好的解答以上的问题。从教学次果看,这节的教学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三维目标。反思二、课前可以作适当的准备,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提早一天发给学生一张学习单,根据课本主要内容,列出了涉及这节课的几个简单问题,有的以问题形式,较难折知识点以填空形式和表格形式,以降低难度。在七个平行教学班中试上过两个平行班不用这张学习单教学,而是直接在课上提出相应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了这张工作单后,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对这些问题有了思考,或者在上课分析分析讨论时,问题明确,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篇三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教案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地球太伟大了,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它。
师:生命是否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呢?
生:不是。生命只位于地球的表层,即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 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进行新课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生1: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 书。他在这本书中暗示了他的观点将 会给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线索。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较明确地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来的,并推测人类与大猩猩和黑猩猩有亲缘关系。当时许多科学家坚信神创论,因此,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支持者与神创论观点的支持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2: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之间进行的。 事情发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争论的焦点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它们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 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生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生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 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生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 mL,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 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 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 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 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课外研究
师:研究,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篇四
Ⅰ、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 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 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上一篇:数学教案-梯形【优秀4篇】
下一篇:小班数学教案【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