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优秀10篇】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陋室铭》》,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陋 室 铭 篇一
北航附中 姚孟洪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 1. 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 2. 本文题目为,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 3.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 4.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篇二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 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 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 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 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 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 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方法 篇三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陋 室 铭 篇四
.《陋室铭》教案1
.《陋室铭》教案2
.《陋室铭》教案3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2篇
.《陋室铭》译文
.课堂实录《陋室铭》中的人文关怀
.《陋室铭》同步练习1
.《陋室铭》同步练习2
《陋室铭》flash课件1
《陋室铭》flash课件2
《陋室铭》flash课件3
《陋室铭》mp3音频课文朗读
《陋室铭》ppt课件10
《陋室铭》ppt课件11
《陋室铭》ppt课件12
《陋室铭》ppt课件2
《陋室铭》ppt课件4
《陋室铭》ppt课件5
《陋室铭》ppt课件6
《陋室铭》ppt课件7
《陋室铭》ppt课件8
《陋室铭》ppt课件9
陋 室 铭 篇五
韵味如歌 境界如诗
——《陋室铭》个性教学
文/史庆华 张凤岐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________?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________?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________?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________?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________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________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________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古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________?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________?回答:往来。
有相对________?回答:无。
鸿儒相对________?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一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方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 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 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 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 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 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铭》 篇六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 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 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 。“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 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 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 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 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 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 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 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1、做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一
2、课后练习与思考题二
陋 室 铭 篇七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课尾检测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淤( )濯( ) 涟(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课尾检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 答案:一、 a、xīn hóng rú dú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 答案
一、1、 a、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n
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 篇八
《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吧,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下面就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陋室铭》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陋室铭》阅读原文山不在[在于,在乎]高,有仙则[副词,就]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惟[介词 ,表原因,只]吾德馨[xīn,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情趣高雅]。苔痕/上/[爬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学问浅薄的人]。可以调[调弄]素[古朴]琴,阅金经[佛经]。无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耳,无案[几桌,几案]牍[dú,书籍,文书]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房舍],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有何之陋]?
《陋室铭》阅读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陋室铭》阅读答案1.(4分)
(1)鸿: 大 (2)劳:使……劳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教学重难点 篇九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陋 室 铭 篇十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七)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陋室铭》》,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上一篇:高二物理教案【4篇】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