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一段音乐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
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
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欣赏的时候闭上眼睛,边听边用心去感受。欣赏完后交流听时的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二、明确三个目标。
1、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走近一位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2、学生自读。
3、交流: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指导朗读。
大屏幕出示词语,相机正音。
无锡 惠山 倾诉 激愤 富饶 乐坛 享有
葱茏 哭泣 倔强 呐喊 积淀 委婉 抒发
恬静 摇曳 泯灭 萦绕 患病 坎坷 搀扶
4、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读,作批注,写感受,引领全体学生动脑,动笔。为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作好铺垫。
四、体验一段人生
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片净土之中。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
茫茫月色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副曼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学生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
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的轨道上来。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冽。
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3、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二
这是一篇极有韵味的文章,按说此类文章,对于我来讲是不大敢触碰的,因为上好它,需要熟知音律,更需要激qing,还需要对人生透彻的感悟。以上三点对于我这样的马大哈似的人物来讲,都是欠缺的。好在今天有幸聆听了我区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的执教,让我重新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感受。这里还需要感谢参与交流的三位老师,王晓红,周亚,张忠诚,他们的发言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
从单元整体来看,这篇文章主题应该围绕“身残志坚”展开。从本文的特点来看,他的顺序十分清晰,主要沿着《二泉映月》创作的过程展开,当然这里还隐含着另外一条路程——阿炳的心路历程。首先是创作前的准备,文中的一二自然段,写明了两方面的创作基础:一、家乡美好自然风光的熏陶。文章通过“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等词语把二泉的美丽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要真正的感受这些美景,还需要我们咀嚼这些文字,通过丰富的联想,让这些美丽的画面重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二、师父对阿炳的教诲和启迪。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师父有双重含义,他既是传授阿炳本领的人,还是阿炳的父亲。这一点需要介绍,也为后文阿炳丧父无依无*的坎坷生活埋下了伏笔。另外也是对人物身份的一个介绍,师父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对尼姑道士和尚等的尊称。阿炳的师父就是一名道士,而且对音乐颇为精通,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南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盛事。阿炳从小就收到音乐的熏陶这些都为他创作《二泉映月》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一定创作出这样的名曲的。为什么呢?因为幼时的阿炳还缺少生活的磨练还缺少命运的折磨。曲为心生。没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是不会创作出能够震撼听众心灵的作品的。这也是阿炳为什么第一次到二泉听不出泉水声音奇妙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有“饱经风霜”。
又是一个中秋夜,这里的“又”字用得绝妙。一字关联两次中秋,看似重复,其实大相径庭。颇有“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感慨。我们看一看这两次的异同之处有哪些?这也是需要学生去把握的。景色依旧:上回“月光如银”,这次“月光似水,静影沉 璧”;同伴的改变:上回是自己和师父,这回是自己和邻居;自己的改变:身体由健康变成残疾,年龄由幼稚到成熟,心态由单纯到复杂,精神由快乐到悲伤,行为由顺从(懂事)到反抗(呐喊)……但这一切泯灭不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有爱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光明,眼瞎了,心却亮了。苦难能够制造懦夫,但是拥有希望一样可能成为伟人。海伦凯勒和阿炳就是例证。通过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泉声里淌出了奇妙的声音。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四个词语代表了四种声音,也代表着四种心情,步步深入,由浅到深,不可颠倒。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变化?因为生活,坎坷的生活,让阿炳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饱经风霜的艺人。他会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阿炳的心灵,体味他的情感,感受他的精神。
泉声是创作的契机。文人讲究“心动而辞发”,作为艺人的阿炳,他的“辞”就是音乐。曲为心声。伴随优美的音乐旋律,老师开始感情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是听到的声音,“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是作者的想象,夹杂着对人生情感的感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这是曲子的旋律,“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这是心情的喷发。“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这是曲声,“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长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是心声。这一段,作者将音乐旋律、人生滋味与情感历程紧密糅合在一起,再次印证了音乐与情感相为呼应的命题——“乐者,心之声”。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是什么感动了小泽征尔,让他热泪盈眶,甚至要跪下来听这首曲子呢?这就是阿炳那种勇于面对苦难,敢于抗争命运,真诚向往光明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惠、沧、浸、殷、诲、坎、坷、倔、昂、朽”10个生字;理解“明月高悬、月光如银、月光如水、委婉连绵、低回婉转、如泣如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3、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感悟、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走近阿炳
1、孩子们,你们知道课前播放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吗?学生齐读题目。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阿炳)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学习生词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
2、检查自渎情况。
(1)出示生字词,自由读,开火车认读字词。教师随机正音。
(2)出示词语,分男女学生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明月高悬 月光如银 月光如水 委婉连绵 低回婉转 如泣如诉
(三)感悟内涵,品味艰辛
1、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还是有名的风景胜地。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景色的句子,练习朗读。 出示相关语句,指导读出二泉的美。
2、阿炳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的?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自然段。
3、出示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体会创作过程。
(1)如诗如画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黑暗,伴随他的只是涓涓的泉声。这让他想起了什么?(*的殷殷教诲)*曾对他说过什么话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的话。齐读。 小阿炳听了*的话,多么希望自己快点儿长大,去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出美妙的声音。但是,当小阿炳长成大阿炳时,他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吗?他听到了什么?(深沉的叹息,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其实就是阿炳的心声啊,他在叹息什么,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二天,是啊,阿炳在叹息自己的人生充满苦难,在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他都有些什么坎坷的经历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自然段内容。 本来孤苦伶仃的阿炳又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对你们来说几秒钟就读过去了,可对阿炳来说,却是一生的苦难。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去看看阿炳的苦难生活。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样卖艺的; 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带着你的体会读三自然段。 阿炳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学生接读:渐渐地,------
4、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胡琴,拉弓抚弦。《二泉映月》就这样产生了。(出示5自然段描写琴声内涵的句子)
(1) 自由朗读,体会琴声的丰富内涵
(2) 说说琴声的起初和**部分有什么不同,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
(3) 了解到琴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现在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你想怎样听?让我们用整个心灵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乐曲吧!(播放《二泉映月》,师生屏息聆听)
(4) 听完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5) 乐曲如此扣人心弦,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把它的内涵表现出来呢,说说你的好建议。
(6) 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7) 让我们听着音乐,用心来读读这段文字。
5、师生在音乐声中激情演绎6、7自然段。
(四)领悟精神,升华情感
1、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呢?
2、学生谈感受,齐读书上句子:他爱音乐,爱惠山的清泉。
(五)课外拓展,总结全文
1、是音乐带给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这首不朽的曲子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出示资料) 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这首乐曲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用断肠之感形容真是太合适了。这首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只有对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呢?
2、教师总结: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如果有苦难来临,让我们勇敢的面对它!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3.通过描写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品词、品句,品读,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琴曲意境等句段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和课件。
预习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
2.课前搜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惠山二泉及二胡曲《二泉映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师:(板书课题)这是一首著名的曲子,谁创作的?(阿炳) 同学们对阿炳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预设:
阿炳的原名叫华彦钧,是一位民间艺术家。
阿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父亲为师傅。
阿炳双目失明后,被道观里赶出来,上街流浪,他的身世很悲惨。
阿炳不仅二胡拉得好,琵琶也弹得很好。
小结: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但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六首。当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第二次去给阿炳录音的时候,他已经不幸去世,成了音乐界的莫大遗憾。《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你们想听吗?那么,你准备怎么听? (用心倾听)
二、用心灵倾听 。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说说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
2.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师: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地去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饱经沧桑、积淀、坎坷、萦绕、泯灭、抒发、委婉、跌宕、静影沉璧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写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第二自然段:听泉赏月,师父教诲。
第三、四自然段:十多年不幸经历,激发创作欲望。
第五、六自然段:倾吐情怀,成经典名曲。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坎坷,感悟情怀。
1.(音乐起)又是一个中秋夜,双目失明的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夜深人静,月光清冷,他静静地聆听着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什么声音呢?(大屏幕显示)齐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他似乎听到了,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不是)是谁在叹息哭泣?(是阿炳)谁在倾诉呐喊?(是阿炳)阿炳听到的不是泉声,而是自己的心声。你们听,他的心在(范读)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到了吗?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听着这样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了,阿炳为什么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4自然段,寻找答案吧。
4.交流反馈:
(1)因为家乡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
(2)因为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5.师:惠山二泉,景色迷人,以其独特的美景名闻天下,尤其是中秋皓月下的二泉更是楚楚动人。课文中作了生动精练的描绘,老师摘录一些词出示:
(展现一组风光,屏显词语):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碧草如茵 野花遍地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涓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6.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是黑暗。)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阿炳心里是什么滋味啊?(惋惜、无奈、伤心)所以,听着那如泣如诉的泉声——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7.(1)山水依旧,物是人非。这十多年,他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大屏幕显示: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2)透过这短短的两句话,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请你展开想象(伴着《二泉映月》老师开始叙述)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
学生交流:
师:阿炳坐在二泉边,听着听着,没听到奇妙的声音,听到的是:(学生接读,再次感受)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被压倒?
齐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听着听着,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听到伤心的哭泣,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听到了倔强的呐喊。他要与命运抗争。
师:为什么阿炳的苦难只能倾吐给月夜听呢?
他的叹息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哭泣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倾诉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他的呐喊声有人要听吗?(没有)
师: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下节课我们品读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1.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会阿炳的心声。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乐引读课文第5自然段,领略这首不朽的名曲。)
师引读:起初……;一生跟读:这似乎……
师引读:随着……;一生跟读:它以势不可挡……
师引读:月光照水……;全班跟读:阿炳用这动……
2.师: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3.师: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再读课文。
4.读后交流。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书:赞叹 怀念 思索 抗争 向往 爱……
5.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乐曲,走进阿炳的内心。
(1)学生自己练读,指名读。(此时情感还没有恰当的表达出来。
(2)师:多么委婉的琴声,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师也想用心灵来诵读这段文字。
师范读。
(3)分三部分指名读,适时评价点拨。
随机齐读。
(4)生合作配乐朗读。女生读开头部分;男生读高潮部分;最后全体读。
(5)配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6.师:一位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位靠着卖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音乐)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抚慰了他孤寂的心灵,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是音乐支撑着他熬过苦难的一生。
齐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师: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引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
1.再次聆听这动人心弦的音乐。音乐响起……
2.总结: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战胜苦难吧!
四、说话练习。
1.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搜集交流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身世有必要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教给学生“用心灵倾听,用心灵诵读”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走进文本。
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读,使学生逐步走近阿炳。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语,想象着读,读中想象,初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惠山二泉”的美丽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惠山的风景依旧,但阿炳什么也看不见了,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于是产生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此环节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阿炳经历的坎坷,抓住“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这个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充分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剖析“积淀已久的情怀”。为接下来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从而实现先悟情后入境,水道渠成。
随着音乐的快慢舒缓、跌宕起伏,师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领略不朽的名曲,解读阿炳的心声。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所以要给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精神种苗,这也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流程:
【初读,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了解
《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3、欣赏《二泉映月》
(1)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2)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
(3)播放《二泉映月》,静心欣赏
(4)从这悠扬的曲子中你听到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等等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一想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1)指名读,点拨尝试竖着读,第一行写月亮,第二行写阿炳感情,第三行写《二泉映月》,读准后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读。
这一课生词特别多,不知大家都读准了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重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
在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思考。
【再读,理解文章】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用心走进课文,从中慢慢品味。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板书:听)
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3、交流理解,感悟阿炳的苦难
(1)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所画的含有“听”字的语句。
(2)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3)指名朗读
(4)启发:在和*众鼎号 www.1126888.com*师傅赏月的时候,师傅向阿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板书:没有)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点击课件句子变色)
(5)师傅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相关句子,“奇妙“是什么意思?
(6)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了吗?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7)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谁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8)这次阿炳听到了什么?一起来读读吧。阿炳听到了什么呢?(随答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
(1)启发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向师傅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2)请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交流: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①“双目失明”:谈谈自己的理解,想象双目失明后的情景,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②“卖艺度日”:你看到的卖艺度日情景是怎样的?
创设情景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四:天空下着雨,地上已积满了一滩滩水,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交流各自想象到的情景: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再次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50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初步感知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2、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3、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二泉映月》是一曲二胡乐,有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
谁来说说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或者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再次来学习课文,再次走近《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解疑
1、回顾质疑: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一到四小节,探寻一下原因。
2、自主研读,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得尤其精彩:十多年前,阿炳只是用耳来听;十多年后,他却是用心来听的。)
3、教师小结: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饱经风霜的阿炳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内心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感受,这真是触景生情啊!(板书:触景生情)
4、鼓励质疑: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来写阿炳当时的心境的的。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到这儿你又想提什么问题?
5、小组讨论,共同解疑。
6、朗读深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真是阿炳的知音。你们愿意通过朗读,表达出对阿炳的理解吗?
三、精读品味
1、描述导入
这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在阿炳的胸中涌动,他多么想一吐为快呀!可是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苦无依的阿炳又能把满腹的心事说给谁来听呢?他只有通过伴随他多年的二胡,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板书:倾吐情怀)
2、教师范读:下面就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心来聆听阿炳通过琴声诉说的情怀。(多媒体同时播放音乐画面:起先,琴声悠扬哀怨,屏幕上则出现山泉汩汩,迂回蜿蜒;落叶石径,凉意逼人等画面,学生从中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随后,乐曲升腾跌宕,再配以惊涛拍岸的震撼画面,表现出阿炳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最后琴声回复平静,但更多了一份动人心弦的深沉,再加上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画面衬托,使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阿炳内心对音乐,对家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爱。)
3、自读感悟
(1)听着《二泉映月》的动人旋律,想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你们愿意也来读一读课文,再次走入阿炳的内心世界吗?请同学们自读这一自然段,如果有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就尽情地多读几遍,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3)自由品读,交流感受。
4、合作朗读: 刚才同学们各自朗读了令自己最为感动的片段,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朗读整个小节,选择你们认为最有表现力的朗读方式,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学生分组自由练习)
5、汇报评析。
6、齐读升华: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齐读第五自然段,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全班配乐齐读)
四、总结激情
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阿炳触景生情,并通过琴声来倾吐情怀。就这样,《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作为一个无锡人,我们都为拥有《二泉映月》这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和阿炳这位民间音乐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触景生情
二泉映月
倾吐情怀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七
作者:王晓春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
作者:王晓春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八
一、品析小阿炳的“看、听”
1.“二泉映月”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出描写二泉景色的相关词语,边读边想象那美妙绝伦的风景
2.谁来说说“二泉映月”的景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出示相关词语: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静影沉璧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二泉的美景,那么年幼的阿炳来到二泉边,能看到如此美景吗?(能,小阿炳当时没有失明)
4.可是,师父却不问他看到什么,而是问他听到什么那么,阿炳听到什么呢?(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5.这是为什么呢?(引读师父的话语)师父的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小阿炳能听懂吗?(依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6.小结:没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是不会听出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也不会完全理解师父的话语阿炳也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二、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
1.今后的岁月里,阿炳会饱经什么风霜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象阿炳的艰难经历
2.阿炳这十年来饱经的风霜有哪些?(双目失明,生活穷困,疾病折磨……)在困境中阿炳是怎样做的呢?(板书:做)
3.有感情读出阿炳与命运的抗争(配《二泉映月》选段)
三、前后比照阿炳的“看、听”
1.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此时的他又是什么感受呢?请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此时的阿炳看到什么?(双目失明的他什么也看不见)
3.十年前的中秋夜,阿炳还和师父一起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十年后的中秋夜,物是人非,师父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饱经风霜,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景色了,他从淙淙水声中听到什么?(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这个句子中的各部分是不是结构相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部分结构相同,这就是排比句(反复诵读,体会排比结构能增强语势,使感情强烈)
5.这些都是阿炳用耳朵听到的吗?(不,是“想到”的板书:想到),你怎么理解阿炳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阿炳的经历来理解)
四、细读第
自然段,描绘音乐曲线,体会句子特点
1.如果你经历了挫折或失败,你可能会哭泣着向亲人倾吐自己的感受卖艺度日的阿炳,他通过什么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拉二胡)请同学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阿炳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
2.作者将琴声分成了几个部分来写的?(3个部分,开头、高潮、结尾)是怎样写琴声各部分的?(各部分都是先写了曲子旋律的特点,再写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投影文字,表现音乐的三个部分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久久回响委婉连绵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5.作者仍然用了排比句强烈表达情感,结合投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总结音乐创作历程
1.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阿炳创作音乐的历程阿炳“经历”苦难后,再次来到二泉,“想到”了很多,不禁拿起二胡,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了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音乐诞生了
2.阿炳通过音乐来倾吐表达情感,你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经历——思考——表达”,作文的创作历程和音乐的创作是一样的请用文字将自己曾经历的挫折、痛苦倾吐出来,课后写成400字的作文,题目自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上一篇:有理数的减法优秀7篇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优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