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白杨》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白杨》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qing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加以理解。
2、讨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后,你对白杨树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也可补充课外知识)
2、这节课,我们继续合作学习,来品味课文的魅力。
二、品味课文内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部分,重点练习朗读,并加以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学生自由结合讨论交流。
3、大家学习的气氛很深厚,能不能把你的体会、感受和我们说说?
(全班交流)
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学生会爱读,交流中会概括白杨树的特点,可由学生板书。
指导朗读,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⑵“爸爸只是向孩子们……自己的心。”
学生会爱读,更会思考,爸爸表白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借机指导朗读。
⑶“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成长起来。”学生会爱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中含蓄的深情。
4、小结: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为了赞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使人回味无穷,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三、质疑
看来你们已经深深地品味到文章表现魅力,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需要我们帮忙?
四、朗读练习
请你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有选择性地练习感情朗读,可以几人合作分角色读,也可 www.1126888.c www.1126888.com om 以尝试背诵积累。
(学生有感情朗读,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五、总结课文内容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总结课堂的闪光点。
《白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白杨
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表白心愿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三、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了解白杨生长环境:
(课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1、师叙述: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茫茫的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人烟稀少 渺无人烟……
2、(课件出示描写戈壁的词语)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词语
过渡:为什么白杨树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顽强)文中哪段话具体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13段)
(二)学习13段,了解白杨生长特点:
1、学生自学画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13段,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哪几个特点?请你用合适的词语加以概括,在书上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老师相机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描写白杨的句子)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学生抓住“从来”理解白杨特点。
板书:高、直
(2)你从爸爸的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预设:赞美 夸奖
(3)自读这句话,读出赞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引导学生抓住“哪”“很快”这两个词并联系上文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板书:适应能力强
(2)教师引导朗读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矿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矿山、戈壁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板书:生命力顽强
(2)想象着画面学生齐读这句话。
D、(课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课文介绍白杨树的特点,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
预设:恶劣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2)读13自然段,读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15自然段,感悟“爸爸妈妈”等支援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课件出示第15段)从这段文字中,你对文中的“爸爸妈妈”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新疆离他们的家乡很远,生活艰苦;他们是自愿去的;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在那里长期居住。)
2、学生提出质疑
预设:
(1) 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2) 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
(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问
问题1: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教师介绍补充图片资料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 建设边疆
板书:服从需要 建设边疆
问题2:他们在新疆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1)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图片资料
问题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预设:他们不仅要自己扎根边疆,还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4、你觉得爸爸他们这些建设者是些怎样的人呢?
预设:爱祖国 奉献精神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四)学习14段,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的相似之处。
1、(课件出示第13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表面上说白杨树,实际上说自己、说这些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2、“爸爸、妈妈”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和白杨树之间哪像呀?
[预设:联系白杨“哪儿需要它,它就……”“不管……不管……总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不管……不管……总是……”。]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为什么写了白杨还要写建设者呢?
预设:课文通过介绍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课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们经常借(什么物 )来赞美( 什么人 )
预设:
借(蜡烛 )来赞美( 老师 )
借(小草 )来赞美( 平凡的劳动者 )
借(荷花 )来赞美( 品格高洁的人 )
借(松树 )来赞美( 战士 )
(2)理解物与人的关系特点
提示:你发现括号中物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3、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先抓物的特点,再和人的特点进行联系,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写物只是一种手段,赞美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阅读杨朔的《荔枝蜜》,《白杨》与《荔枝蜜》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26 白杨
借物 喻人
高 直 服从需要
适应力强 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什么?(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白杨,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什么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四、导读15—17自然段:
1、问: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吗?(表白自己的心)
师:这是借物喻人。
2、自由朗读15—17自然段,讨论:爸爸在表白什么心愿?(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课从来无怨无悔,希望子女学好本领,将来建设边疆。)
3、“爸爸的这些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只知道……”是什么句式?(并列)
4、问: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来?(像爸爸那样,长大后扎根边疆)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5、想想说说:在边疆工作条件艰苦,请大家想想,有些同学的父母工作条件也很差,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平时看过的书籍,想想边疆建设者生活、工作条件有多艰苦。
过渡: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边疆建设者的一员“爸爸”这时又在想什么?
五、导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又陷入沉思”在想什么?第一次“出神”在想什么?
②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儿女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祖国后继有人。)
2、指导朗读,读出信心、决心、希望。
六、小结: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板书设计:
白 杨
奉 献
∕ ﹨
白 杨 爸 爸
高大挺秀 建设者
坚 强 希 望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片断】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珍一体。
师:一齐读准这个词,念浑(hún)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
生:天和地都只有一种颜色了。
师:是绿色吗?
(众笑。)
生:天和地的界限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界限吗?
生:天和地只有一种颜色,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的。(出示插图)看插图,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地上是茫茫沙漠,一片黄色,望不到边。风沙很大,扬起的黄沙弥漫在空中,天也被染黄了,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只觉得黄浑浑的一片。
师:是的,这就是浑黄一体。喜欢浑黄一体吗?(生齐答不喜欢。)该怎么办?
生:植树造林,绿化沙漠。
生:退耕还林,重建西部。
【评析】
要注重创设词语教学的情境──一张插图、一段录音、一个表演都可以成为教学时的“情境”。此教例以画为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为揭示主题做好铺垫,使词语教学既形象又生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白杨》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下一篇:暑假安全教育教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