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为一家【优秀7篇】
和同为一家 篇一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及文成公主入藏。
2.认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帮助形成正确的少数民族的时空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 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1、 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机构,加强管辖。
和 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 是藏族的祖先。
2、唐和吐蕃的友好往来
a、唐太宗将 嫁与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b、唐中宗时,将 嫁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三、回纥的勃兴
回纥是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四、“车书本一家”
是满族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五、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南诏是今天 和 的祖先。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
【合作探究】
1、 活动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 活动二;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吗?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当堂检测】
1、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新疆行省
2、XX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下列历史人物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 d.戚继光
3、“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唐与那个民族之间融洽的民族关系。( )
a、白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满族
4、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5、(1)“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汉藏交往历史悠久,流传许多佳话。唐朝曾两次与吐蕃联姻,请举出一位与唐朝联姻的吐蕃首领:
(2)821年,唐蕃会盟。请写出该盟约的关键词:
和同为一家 篇二
【课程导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唐朝是这个历史过程的重要阶段。那么,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哪些特点呢?它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上面是一幅中国地图,你知道图中有哪些地区在唐朝时曾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吗?这些少数民族在当时如何称呼?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
唐朝初期,吐蕃赞普曾派使臣来长安向唐朝公主求婚。上图描绘的就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吗?通婚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以上这些,都是同学们需要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仅“娶”回了汉族的文成公主,而且“娶”回了中原的养蚕方法、耕作技术、酿酒技术……请你分别从唐朝和吐蕃的角度,谈谈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
2.由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各民族关系融洽。这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有什么促进作用呢?请你围绕“唐的富强与其民族政策的关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
a.白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2.唐太宗将哪一位公主嫁到吐蕃?( )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尺尊公主
二、多项选择题
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a.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c.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d.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填图题
上面是一幅《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请分别将吐蕃、回鹘、黑水靺鞨、南诏等各民族填到图上相应的位置。
a. b. c. d.
【资料:】
我国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早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早开发了中国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早开发了西藏地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另外,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许多首领和使者,都为本民族的发展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入藏,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唐朝许多酿酒、制磨、造纸等手工业工匠来到吐蕃,耕作方法和养蚕技术也传到那里。这为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加强唐蕃的联系,促进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思维拓展】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谈谈它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异同。
和同为一家 篇三
课题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教学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观点的理解教学方法
讲述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唐与南诏的关系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三)、唐与回纥的关系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板书设计
和同为一家 篇四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 的兴起以及粟末 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 ,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 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 、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 (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 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 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 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 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 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 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10年,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 、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和同为一家 篇五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关于其它民族,不作统一的要求,课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和同为一家 篇六
教学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政策具有比较开明的色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看图:22页的“文献资料”和插图《大昭寺》,讲解:本课课题的出处就在这句话里。它说明当时的“吐蕃”与唐朝就是外甥与娘舅的关系,已经和平地融合成一家人了(和同为一家)。不但吐蕃如此,其他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所以,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副板书并指出)“可汗”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天可汗”就是各民族共同首领的尊称了。
设问过渡:唐太宗得到各族人民一致拥戴的原因何在?(一方面因为他的统治被称作“贞观之治”,另一方面因为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比较开明,使得大家心悦诚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阅读20页“导入框”内容和第一段课文,“动脑筋”回答:
1、 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 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引导学生小结:唐朝政府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形成了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于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学生阅读21-22页 本目课文、插图和25页“自由阅读卡”,思考下列问题,先划书,后回答:
1、 根据21页“动脑筋”:藏族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铁和纺织水平高,能歌善舞。)
2、 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仰慕中原文明)
3、 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要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唐蕃关系。同时也因为松赞干布年轻有为,值得信赖。)
4、 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她是个有才识的女子,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吐蕃,为藏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 根据22页“动脑筋”: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情?(传授内地的历法、绘画等文化,传播内地的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生产技术,还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
6、 根据25 页“活动与探究•2”观看书前彩页《步辇图》,指出唐太宗和禄东赞,分析他们的心情。(禄东赞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他对求婚这件事十分重视,生怕遭到拒绝。唐太宗则很安详,说明他已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婚。)
7、 学生阅读25页“自由阅读卡•最初的布达拉宫”,思考回答:这座宫殿的修建,说明藏族人民什么样的情感?(信仰佛教,尊重文成公主。)
8、 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回纥的勃兴
学生阅读22页的课文、观看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并回答:
1、 回纥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维吾尔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怀仁可汗)
2、 后来回纥改名为什么?(回鹘)
3、 完成24页“练一练”:(应选b——回鹘)
“车书本一家” 和 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学生阅读23-24页的课文、观看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并回答:
1、“渤海”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粟末靺鞨)它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所以有怎样的美称?(海东盛国)。
2、六诏居民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彝族、白族)唐玄宗曾经封他们的首领什么称号?(云南王)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在23页《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上,标出渤海、回鹘、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
2、完成填充册8-9页“和同为一家”的相关内容。(课本上没有《唐朝前期边疆各族的分布》图,需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草图,当堂演示。)
3、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和同为一家 篇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运用比较方法,加深理解、掌握各族的特点及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达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悠久历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唐朝同各族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教学,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7篇《和同为一家》,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上一篇:《卡罗纳》文本赏析(优秀7篇)
下一篇:我们的社区【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