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优秀3篇)
《丝绸之路》 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示
短识储备: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www.1126888.com≯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己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表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 。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 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 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 篇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 过程
通西域 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 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 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 今新疆地区→ →
丝绸之路 海路: 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 )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 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XX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6、有一句广告词:“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鉴真 d、玄奘
7、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9、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10、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 )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 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 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丝绸之路》 篇三
1、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
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日夜兼程。
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
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5、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6、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丝绸之路》》,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上一篇:《小老鼠打电话》【最新9篇】
下一篇:《电脑住宅》教案【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