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优秀8篇】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一
《桂花雨》的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文章四溢琦君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正如文中所写“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好,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开始急了。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太好看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1126888.com〕的雪花。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桂花雪!桂花雪!你快快下吧!”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师:你们想象真丰富呀!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真的陶醉了。
读琦君的《桂花雨》,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本着这一理念,在本堂课教学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选择自主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因此学生在集体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时积极主动,理解透彻。如引导学生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纷纷飞来,想到像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飞舞的桂花又如同金色的雪花……学生真正感受到“我”童年摇桂花的欢乐和对那情牵梦绕、美丽缤纷的桂花雨的思念,把读书所得的交流推向高潮。这种给予学生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想象力的形成和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先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来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三是学生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由雨联想到雪花飘落在头发、脖劲的情景,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纷纷扬扬飘落,更具有诗情画意,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这样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三、将语文活动融入生活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课堂上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学生经验就丰富多了,有的撒娇般地,有的迫不及待地跟着母亲跑前跑后,有的皱眉着急,有的欲哭似的。这种让学生联系生活来体会学生的感悟也会更深。
本堂课让我更深地感受到语言不是训练出来的,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非常重要。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二
一、读诗激趣,猜题导入
1、师:第一次见面,送大家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2、学生读诗
3、 师:这首诗里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摇花乐
师:这首诗中还藏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桂花雨
师: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板书:桂花雨)
生:因为我看过语文书中有《桂花雨》这篇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琦君,一起走进她童年的桂花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到30页,大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拼读几次,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感受花香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2、师:请告诉大家,刚才,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作者小时候很喜欢桂花,尤其喜欢摇桂花。
生:我读懂了被风雨浇下来的桂花不如摇下来的桂花香。
生:……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读书,第一次就读懂了这么多。不过,有一句话不知你们有没有读懂?
3、(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齐读这句话。
师:“这里的桂花”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桂花?
生: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生齐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有多香?
生:香飘十里。
师: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就在这一处小山上。知道杭州这一处小山叫什么吗?
生:桂花园。
师:是的,完全可以把这处小山叫做桂花园。这座小山,名叫——满觉陇。
(出示课件)满觉陇的桂花
师:满觉陇的桂花太有名了,每到花开季节,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观赏。清朝有一位诗人叫张云敖,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扬此处的桂花。
品桂
西湖八月足清游,
何处香通鼻观幽?
满觉陇旁金粟遍,
天风吹堕万山秋。
生齐读此诗。
师:杭州满觉陇的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到底有多香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家乡院子里桂花香的句子。
4、学生交流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③、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认真地读一读这四句话,你觉得哪个句子最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香?请说出理由。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能让我感受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因为句子中说“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那一定很香很香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第四句最能说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你看,“全年”、“整个村子”、“浸”,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了。
师:知道抓住词语来品读句子,你真会读书!
师:多数孩子都赞成第四句,那我们就好好地研究研究第四句,看看是不是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6、(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当你读这句话时,你首先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生:我首先会把目光锁定在“全年”这个词上。全年就是整年,一年四季都有花香。
师:去掉“全年”,可以换上哪些词?
生: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日日夜夜、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
师:哇!桂花香气散发的时间竟然这么久!让我们一起合作,用朗朗书声来表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气散发之久吧!
师生合作朗读:
(每一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个月),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你还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
生:我会把目光锁定在“浸”字上。因为这个“浸”字更能体现桂花的香。
师:“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泡、迷、醉、飘、凝聚、笼罩。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原句,想想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生:还是“浸”字最好,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师:你还会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
生:整个村子。因为整个村子的人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里。
师:除了整个村子的人,还有?
生:还有村子里的每一种小动物,鸡、鸭、鹅等家禽,马、牛、羊等家畜,还有村里的一草一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
师:同学们都知道抓住重点词语来品读句子,真了不起!可是,读着读着,我就有问题了:按理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年只开一次,每次在中秋节前后开放,闻到花香的时候也只是花开的日子,可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谁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生:晒干的桂花可以泡茶,每天喝茶时,就可以浸在桂花香里。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你知道找读文中的句子,帮老师解决问题,真聪明!
生:桂花除了泡茶,做糕饼,还可以做其它食品,比如烧稀饭时,放几朵桂花,吃在嘴里,香在心里。
师:哦!我知道了:
泡上一杯桂花茶,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难忘。把这种感受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逢年过节时,尝一口糯糯、香香、甜甜的桂花糕时,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样的香——“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当桂花盛开时,花香随风飘逸,整个村子都被陶醉了。让我们一起来陶醉一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四句描写家乡院子里桂花香的句子。此时此刻,你觉得那句最能体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呢?
生:(异口同声)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7、老师有幸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儿,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吗?
生:桂花的香令作者魂牵梦萦。
三、品摇花乐,赏花雨美
1、师:在作者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生:还有摇花乐和桂花雨令作者难忘。
(课件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师: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请到文中找出读一读。
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在摇花之前,作者充满了期待与渴望。“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生:妈,怎么还不摇花呢?
师:“缠”的味不够浓,摇花的愿望不够迫切,再来一次,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生:妈,怎么还不摇花呢?
师:母亲说——
生:还早呢,花开得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师: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日盼夜盼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我该是怎样的兴奋与激动呀!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作者,快点去摇花吧,尽情地享受那一份摇花乐吧!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品读描写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句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闭上眼睛。
师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能告诉大家,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师:是呀,这纷纷摇落的桂花承载着你的欢乐和童年的梦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落叶一样,从树上飘落下来,落在了我的头上、脖子上、身上,还有草地上。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雪花一样,从空中纷纷扬扬、飘然而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小雨点似的,调皮地从空中跳下来。
生: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心也醉了。
师:同学们,请和你的同桌一起分享这难忘的瞬间,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摇花的乐趣和桂花雨的美丽吧!
师生合作说话: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摇啊摇。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像春天的——小雨点似的、像夏天里翩然起舞的——蝴蝶、像秋天的—— 落叶、像冬天的精灵——小雪花似的,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桂花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色的帽子,像披了一条——金色的头巾,又像——无数金黄色的——小发卡;桂花落到我的脖子里,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给我——挠痒痒;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就像披上一件金色的——披风;桂花落到脚下的席子上,就像给席子铺上一条厚厚的——金丝毯。
师: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兴奋、激动、沉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那份独特的摇花乐和花雨美。
学生由感情地齐声诵读。
4、师:沐浴着这场桂花雨,呼吸着桂花醉人的香气,感受着这场快乐的还有谁?
生:作者的哥哥,父亲,母亲,乡亲们,还有院子里的家禽(孩子们很善于观察)。
师:是呀,感受着这份快乐的还有作者的母亲,只见她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进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桂花香夹杂着炉香,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课件出示)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读着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诗就是老师在上课前送给我们的那一首!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摇桂花是童年最快乐的事,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香又甜。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透过花雨,品悟思乡
1、师:我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出了什么?
生:摇出了童年的乐趣。
生:摇出了欢乐的心情。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生:摇出了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食品。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眷恋。
(摇出了这么多,但孩子们还是没有悟透作者借故乡的桂花雨,来表述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看来,铺垫不够到位,有待于进一步体悟思乡情。)
2、师:每年中秋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还有母亲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难道,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盛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母亲为什么还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生:或许是因为母亲没有亲眼看到满觉陇的桂花,因为每次作者带回的是一大袋桂花。
生:或许是长在树上的桂花比摘下来的香。
生:或许是家乡的桂花树与母亲如此的亲近,可以摇,可以抱,可以攀爬,可以触摸,而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只可远观欣赏却不可亲近。
生:因为家乡的桂花寄托着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所以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是呀,在母亲的眼中,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怪,母亲会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师:是呀!一生漂泊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就是故乡的人和事。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写道: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4、师:月是故乡明,花是故土香,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感谢琦君,用妙曼的文笔,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美妙,故乡的美丽,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父亲的这首诗,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
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第1句和第3句都说了“香飘十里”,但是,事实上,这个程度一样吗?
不一样。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6
作者:王敏芝 转贴自椒江人民路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词、朗读、拓写等手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能把这种感受用朗读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
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为主线,以对乐的体验及对香的感受为辅线。连接赠花乐 摇花乐
尝花乐三个版块的教学,自读自悟,以读促悟,适度拓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预设流程】
课前播放《江南桂花香》mv
一、导入谈话:
有一位原籍在咱们浙江温州的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深爱桂花。她一生飘泊,远离故土50多年。就在今年(XX年)6月7日凌晨,这位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恒星”的著名女作家在台湾省台北和信医院去世了。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
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到底是家乡的什么让她这样魂牵梦萦、念念不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走进她的一篇散文——《桂花雨》。
二。初读文本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作文纸,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②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句子,你读不太明白的,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请你在旁边做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三。理解杭州花的香并质疑
1、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读懂“这里的桂花”?
(1)“这里”指哪里的桂花?——(杭州小山的桂花,也就是杭州的满陇桂雨。)
(2)请你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满陇桂雨的桂花香的?
出示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3)你读出了什么?
(4)指读句子。
3、理解杭州花香的句子,穿插介绍满陇桂雨。
(1)介绍满觉陇:
(2)从这段文字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①引读:
当秋风拂过林梢,浓密的桂花随风洒落,密如雨珠;满陇便响起一片淅淅沥沥之声。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那四溢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齐读。
4、满陇桂雨的花够香了吧?为什么说:“比不上”呢?
照母亲的话推算:满陇桂雨是香飘十里,那家乡之桂该是——(香飘千里、万里了。)
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课文第四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到底是什么比不上呢?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四。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听了张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一、以读为本自主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落实,张老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张老师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同时张老师还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张老师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她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张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张老师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张老师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总之,张老师执教的《桂花雨》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六
一、比一比,再组词。
茁( ) 捧( )吩( )栋( )
拙( ) 棒( )纷( )拣( )
二、给下列句中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1、桂花树上长满了茂密的叶子。( )
2、母亲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 )
3、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
三、课文填空。
1、“桂花开得( )时,不说(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若将句中“没有不”换成别的词语,可以是:( )。
2、父亲闻着( )和( )的混香,诗兴大发:“( ),( )。( ),( )。”
3、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小枝小叶,( )在簟子上,( )好几个天太阳。桂花晒干了,( )铁罐子里,( )茶叶中泡茶,( )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 ( )在桂花香中。这正是父亲诗中所说的:“( )。”
四、拓展练习
1、填写读书名言。
1)“书犹( )也,( )读之可以( )。”这是刘向说的,说明读好书可以让人变得( )。
2)“我扑在书上,就像( )的人扑在( )上。”高尔基把书比作( ),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 )。
2、填写歇后语。
茶壶里煮饺子--( )。
八仙过海--( )
刘姥姥进大观园--( )
( )(自己写一歇后语。)
3、练习三成语歌
江山如画的江南,是人间天堂。傍晚泛舟西湖,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是相得益彰。江南还是个鱼米之乡。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纪亚妮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评析]
听着学生这样极富创意的朗读,我不禁想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啊,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个性化的朗读更是一门艺术。在本段教学中,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读活了,重在老师能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进行有创造的思维,指导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个性化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其实,一篇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 篇八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细赏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上一篇:英语教案【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