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7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之五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
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
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 品尝 观赏 眼睁睁 心绪不宁 。.。.。
虽然 宽慰 悲欢 埋 怨 阴晴圆缺 。.。.。.。.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
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笔、落笔,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
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思考: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3)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
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轼移情于月,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
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情预设:
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在教学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如何让学生读懂诗人苏轼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以“赏”字做突破口,采用对比法,一边是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亲人团聚,共享之中,欢声笑语弥漫夜空,融融亲情让人好生羡慕。另一边则是诗人独赏一轮明月,举杯问盏,自对影,话无语,愁更多,思乡之情填满心中。
赏月的环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样,情感也自然不一样,幸福与思念通过对比,一目了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中赏月的趣事来谈一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亲人之情,那是人间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是永远保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份爱,那份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让我们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不仅体会到诗人苏轼的思亲情深,更感受到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以及我们应有的回报之情。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四
[案例描述]: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生: 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
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欢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
师:他会想自从长大以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啊!
生:他还会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却这么圆、这么亮。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因此,我在教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让学生来说图上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中与诗人同思共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新课程呼唤着教学民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充分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他可能听到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学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师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我能说”的信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悟得更深刻。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3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待细细读过后,不禁想赞叹改编的人。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联起苏轼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简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得到更好的解释。
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接着,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有变化的问题,在自读中边圈画边感悟,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苏轼思念弟弟到“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转而埋怨月亮,可见这一份情感的深厚非一般能比。“转念又想”是基于他对世界的观照。第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真正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学时,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我把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推荐给学生,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九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一来帮助理解,二来丰富积累。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歌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由此,还可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指导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认真阅读摘录,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听写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 、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六、 课堂练习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两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七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 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但愿人长久》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月光曲教案(精选6篇)
下一篇:《千米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