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送总理》(优秀3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众鼎号为您带来了3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一
佛山市建设小学 李亚娜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恩来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激发学生热爱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怀念。
2.学习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首都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与首都人民当时的情感同渠而流, 达到以情悟文的境界。)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总理遗像及装饰物。
2.自制电脑软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揭示课题。 (抓"长"、"送"两个字眼)
2.师生共同交流对周总理的认识。
3.联系课题简介背景。(教师诵读"长"、"送"的有关句子)
4.读懂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5.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课题)
6.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理会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崇敬、怀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黑板中上部张贴总理遗像,佩上黑纱,缀上松枝白花,贴上挽联。 (据内容创设深切悼念周总理的教学环境。)
板书:等灵车
望灵车
送灵车
教学过程 :
一。渲染气氛,引入情境。
1.语言描述,音响渲染。
播放阵阵狂风的录音。
师述:同学们,请听,狂风在呼啸,在长吟,它扫过大地,卷过长空,摇撼着树木,抖动着电线,为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而发出一阵阵悲戚的呜咽声。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刺骨的寒风,走进长安街,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
2.播放录像,再现情境。(有画面,有哀乐,有朗诵)
3.引导表达观后之情,进行语言训练。
看了这场---------的送别,我的心----------。
二。导读"等灵车"片段。
1. 师:对,这是一场感人肺腑的送别,来到长安街,我们首先
看到的是:(出句子)
长安街两旁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1) 口头填空、诵读。
(2) 这句话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人多)
(3) 哪些词说明人多?划一划,说一说。
(两旁、挤满、男女老少、望不到头、望不到尾)("两旁挤满"说明队伍密。"望不到头,望不到尾"说明队伍长。)
⑷想象着长达十里的长安街上挤满了数百万群众的情境,诵读这句话。
2.图画再现情境,观察思考结合。
① 过渡语:人如此密,队伍如此长,可见悼念总理的人是很多的。让我们再把镜头向前推近。(出图)
② 在悼念的人群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什么样的脸?(帮助移情并积累词汇。 )
③ 再仔细观察:(图下出句子。)
人们臂上都 ,胸前都 ,眼睛都 。
④ 去掉三个"都"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三个"都"强调了什么?(所有的人装束一样,动作一样,怀念总理的沉痛心情一样。)
⑤ 以沉痛怀念之情来读这句。
3.理解词语,利用图画,想象情境,发展语言。
①师: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出示老奶奶特写图和相关句子。)读句子。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等待着。
②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焦急"。
师:在刺骨的寒风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老奶奶焦急地等待着,我们仿佛听见老奶奶在说什么?
③ 想象情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耐心"。身旁的人见老奶奶年迈体弱,劝她回去休息,奶奶会坚决地说什么呢?
④ 师:对,这就叫做"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板书:焦急,耐心)
4.自读品味。
① 过渡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的不仅仅有老人,还有青年和儿童,他们都像老奶奶那样盼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
② 出句子,指名读。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着。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③ 从哪些词可看出大家都在焦急而耐心地等待?
④ 为什么连用两个"望着"呢?(等候时间长)
⑤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5.设疑悟情。
(看课题)在长长的街道上,长长的队伍为什么能长长地等候,不辞劳苦地来送总理呢?(对总理情长)想象这个情境,有感情地再齐读一次课题。注意突出"长"、"送"两个字。
三。 导读"望灵车"片段。
1.过渡语:人们等啊,盼啊,终于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迎来了灵车。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象当时的情境。(播放第二自然段的配乐朗诵)
2.以问促读:灵车到来时人们是怎样相送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
3.抓词语品语感,反复读,激发情感。
(1)没有约定,没有商量而动作一致叫什么?(板书:不约而同。)
(2)导读,增强气势,加深印象。
师:(引读)送别总理,人们不约而同地 ---
生:(接读)站直了身体。
师:(引读)不约而同地 ---
生:(接读)摘下帽子,
师:(引读)不约而同地 ---
生:(接读)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引读)就好像有人在 ---
生:(接读)无声的指挥。
(3)指挥人们行动的到底是什么?(提示:请注意带点的表示动作、神态的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4)对,正是这种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失去总理无限悲痛及永别总理的无限眷恋之情在指挥着人们。人们就是以这样的情感来送总理的。
(5)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4.重现一组图片,拓宽意境,激发依恋之情。
①过渡语:送行的长长车队缓缓地行进,按照人们的意愿,拉长了送别的时间。望着灵车,人们思念长长。(投影出一组图片)
② 此时,你们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点睛",激发感情引起共鸣)
生:我想到周总理常常日理万机,彻夜不眠。有一次,他工作了一夜走出大会堂,还与清洁工人亲切地握手。
生:我想起周总理与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
师:对,总理是那么平易近人,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
生:(接)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师:然而,今天,他----
生:(接)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
师: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慈祥的笑容,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
生:我想到在飞机遇险的时候,总理把伞包让给小扬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这么好的总理,我们怎么舍得他离开?
生:我想起总理一生艰苦朴素,衣服上打了不少补丁,甚至逝世了,也没换上一套新衣服。
师:对,总理他一生一无所有,一无所求。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这样的好总理,我们怎么能不热爱,怎么能不留恋呢!
生:我想起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快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总理真是太伟大了。
生:……
师:(看课题)长安街上十里相送,勾起人们长长的回忆,让我们想着总理所走的长长的革命之路,想着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想着总理的丰功伟绩,用崇敬的心情再读一次课题。
师:就是这样一位一心想着人民的好总理,在中国人民最需要他的时侯却去了,永远地去了。一想到他就要化为一缕香烟,一堆白灰时,我们的心就像刀绞一般疼痛。(师生情感与当年首都人民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③ 带着这种万分悲痛的感情读第3自然段。
四。导读"送灵车"片断。
1.引读第四自然段。
2.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是因为----
生:……
师:对,舍不得总理,不愿与总理分开,这就叫----(板书:难舍难分。)
3.想象情景,抒发感情。
(1)这个难舍难分的场面深深地映在我们的脑海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表述。
4.师:对,所以说灵车牵动着----
生:(接)千万人的心。
5.读"灵车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再读课题,这个"长"字还说明什么呢?(送别时间长)
6.(指课题)为什么不说十里长街永别总理?从"送"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⒎ 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
1.人们焦急而耐心地等灵车,不约而同地望灵车,难舍难分地送灵车,说明了什么?(板书:崇敬,爱戴,怀念)
2.我们今天怀念总理,学习总理,就要像总理小时候那样----
(投影句子,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对,继承总理遗志,踏着总理的足迹,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六。再现灵车渐去的画面,使课虽终意犹未尽。
师:让我们想着总理长长的革命之路,走进长长的送别队伍,一起怀着崇敬、爱戴、怀念之情再送总理一程吧。
附板书:
(板书一) (板书二) (板书三)
等灵车 焦急耐心 崇敬
望灵车 不约而同 爱戴
送灵车 难舍难分 怀念
(附:结合学科活动课,开展《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朗诵会。)
《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受十里长街上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
3,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文章第一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幻灯片出示:周恩来总理沉思像)
各位同学,大家认识屏幕上的伟人吗?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他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
“我们要像春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周恩来”(幻灯片出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句名言。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位“春蚕到死丝方尽,吐尽芳华为人民”的好总理。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总理的一生:
“周恩来,字翔宇,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幻灯片出示)
(学生自读,留下大致印象)
周总理逝世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他是因为劳累过度被无情的癌症夺去了生命。周总理的逝世使举国悲痛,而且在当时的联合国,也打破了惯例,第一次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逝世降下半旗,表示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伟人的深切哀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首都人民群众1月11日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长安街上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出示课题,并总理遗像(幻灯片)。下面我们就一起到长安街上感受一下当时那催人泪下的送别场面。
(二)新授:
1,听录音,谈感受
A,朗读录音的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你听了录音有什么想 说的吗?
(悲痛 、沉痛 、怀念 、缅怀 )
B,看来,现在大家现在的心情都很沉重,想到如此关心人民的好总理离开我们了,我们能不为之动容、为之伤心吗?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相信大家现在的心情是沉痛的,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朗读一下,思考这样的问题:
“请你补充一个字来概括每段内容:
( 等 )灵车 ( ) 灵车 ( )灵车”(幻灯片出示)
课文总共只有三个自然段,你能用“X灵车”来概括每段的意思吗?
( 等 )灵车 ( 望 ) 灵车 ( 送 )灵车
是的,课文将总理灵车驶过长安街的场面描写得相当完整,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去长安街等候总理灵车的到来,首都群众是怎样等灵车的呢?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文字,其他同学思考:当时长安街上的天气是怎样的?人们等灵车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曲线在书本上划出来。(学生朗读)
当时的天气是: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这是简单的环境描写吗?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1,尽管当时天气不好,但首都群众还是顶着严寒赶来为总理送行,体现了群众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2,苍天也在为总理的逝世而哭泣
是的,天也在为总理的逝世哭泣,天人同哀,现在我们回到人身上,当时的群众有多少?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让学生朗读,读出人多的场面。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人很多?请你用笔圈出来。再读,指名读。
是啊,有这么多群众前往长安街为总理送别,你看: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这句话中哪个字告诉我们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沉痛,一起回答。(都)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大家的心情都很沉痛,都在默默地等待总理灵车的到来,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哪三类人?
(老奶奶、青年夫妇、少先队员)
请同学读:“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这里老师有个问题: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不是矛盾了吗?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老奶奶焦急的是什么?耐心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所以这里其实并不矛盾。青年夫妇、少先队员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也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相关的词语。谁能读出当时的焦急、耐心的心情来?
第一节的最后用了“望着,望着……”你觉得省略号还可以补充吗?请你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写下。学生交流,
“……代表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众,代表了长安街上所有的群众,也代表了全国亿万人民。”(幻灯片出示)
回答问题,归纳段意:
“本段所描写的地点在哪里?谁怀着怎样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在北京长安街上,人民群众怀着沉痛的心情等待周总理灵车的到来。”
(幻灯片出示)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005年11月24日
《十里长街送总理》 篇三
12 (第二课时)
吴存明 湖北省武穴市江林小学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寻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前文,导入 课文
1、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理解“灵车来了”
1、过渡: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 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理解指导朗读。
①、理解 “不约而同” 、“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②、理解 “眼睁睁”(辨析 “目不转睛”)
[体会: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③、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4、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5、 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三、1、小结: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十里长街送总理》》,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上一篇:《屈原列传》译文(精选4篇)
下一篇:同类项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