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凇优秀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雾 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雾 凇 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小组今天将要展示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雾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课文简析
《雾凇》一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课文描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及雾凇的的形成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教学目标。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几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的视频了解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象。
(3)、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4)、感受雾凇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
五、教学程序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在教学的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给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前置性的作业,前提是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雾凇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样的景象奇观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除了这一奇观,中国还有哪三大奇观?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他写了什么?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赞美一下这种景象,放手让学生充分去,搜集关于雾凇的资料,对雾凇先有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观看视频
1自然导入新课并播放视频
(雾凇的视频)
视频自然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生采用小组自主分工的形势进行充分读文,并上台为大家展示读文效果和小组分工情况。
3、引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学生展示朗读。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
1、全班交流:
出示重点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学生进行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 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重点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结合自己的资料讨论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1)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2)雾气是从哪里来的?(3)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4)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5)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在读与感悟中解决课文难点。
(三)、发散思维,展示自我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视频中既有对知识的总结,有具有美丽的画面,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发散思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课外升华,拓展交流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
2、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以课堂为支点,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3、中国有四大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阅读。
4、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整个课堂的设计是根据生本教育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的积累,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雾凇》的教案 篇二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雾 凇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的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投影片
3、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九九歌》。
2、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
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2)释词。
(3)指读长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俗()模()凝()
提()浴()摸()疑()
雾 凇 篇五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 凇 篇六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2.通过浏览网站,感受雾凇美,读出美,说出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学生齐读课题)大家都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真实的雾凇?
二。浏览网站,探究学习
1.那就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网站,点击“图片欣赏”,让我们细细观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欣赏它的美,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说 说得真好,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用一段自己的语言介绍了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愿意读?(谁能读得比他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时,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质疑(你们都很会提问题,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板书 形成? 奇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4.交流 相机板书:气——冷——结 谁能简单说一说,让大家听得更清楚、明白。
(师述: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缓缓流经市区时,水面源源不断蒸发出水汽,整个江面白雾腾腾。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到 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遇冷凝结成了雾凇。雾凇形成过程是很美的,也是吉林雾凇“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壮观所在。我们就来欣赏 一下它的形成过程吧。请大家点击“影音动画”。
课文中也有一段话,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5.师述: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为什么说是奇观呢?请大家点击“文字介绍”,看看网站上是怎么介绍的。
6.看了网站,我想大家对雾凇这一奇观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
指名交流
7.雾凇,真是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而响誉全国。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北国点缀得繁华似锦。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8.那一行行一棵棵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绽放在枝头,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浏览网站,学做导游
1.吉林雾凇景观美不胜收,外地游客纷纷涌入吉林来一饱眼福。假如你就是吉林人,一定会为此感到自豪。来了亲朋好友,你准备向他们介绍什么?(指名说)怎样介绍?(指名说)
2. 要想介绍得好,可以借助网站的内容。通过浏览学习,你一定会形成很多语言。(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再各自练一练,你会说得更好。)(听了你的介绍,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雾凇那美丽的画面。你想不想读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上了一堂课,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对于雾凇,你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利用学校网站深入探究学习。
形成? 气——冷——结
板书: 雾凇 奇观?
雾 凇 篇七
之二
作者:黄晓芬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 凇 篇八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点击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除了欣赏这些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你们想不想去读一读,领略雾凇的美?
生:想!
二:学习课文:
1、师:好。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谁能大声读一读这段。
指名读。
师:谁能把最后一句读得让全国的人都听见。
指名读。
师:一齐来读一读,好不好。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一句话。
齐读。
师:我相信,等到明天,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吉林的雾凇。
2、师:老师还听过一句有关吉林雾凇的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早晨起来看树挂;到上午十时左右,就看树挂脱落时的情景。所以,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早晨的吉林雾凇美景吧。来,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师:这一段中哪个词最吸引你?为什么?
生:“琼枝玉树”,因为树枝好像是美玉做成的。
生:“雾气缭绕”,因为我体会到了雾气似有似无。
生:“千姿百态”,我体会到雾凇的形状很多。
师:同学们看课本插图(124页),像什么?
生:银条。
生:面条。
师:如果很多这样的枝条放在一起像什么?
生:老人的白头发。
生:流淌下来的瀑布。
生:朵朵白银花盛开。
师:吉林的十里长堤上是一排排这样的树,像什么?
像不像一排雪浪。
师:一根枝条像银线,很多枝条像瀑布,一棵大树就像银松雪柳。这真是千姿百态。(生齐说,师板书。)
师:这么美的雾凇,人们看到它,会情不自禁地怎么赞叹它呢?
生:齐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句子(展示其中几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描写雪的。现在用来描写雾凇,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生:合适,都是白色。
生:合适,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师:是啊,通过“梨花”二字,我们可以看出雾凇和雪都是白色的,并且都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所以用这句来形容雾凇是很合适的。下面哪位同学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
3、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其实吉林雾凇的美还不止这些,它的形成也让人啧啧赞叹,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松花江上游的水汽多。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师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老师知道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也有雾凇,如华山、庐山、黄山等。吉林的雾凇特别壮观,一定有他形成的特别原因。同学们读课文,看一下吉林雾凇形成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生读课文。(提示: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就越美丽)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说明雾气饱和的词语有哪些?
生:阵阵雾气。
生:蒸腾的雾气。
生:涌向。
师:遇冷的句子是哪句?
雾气是怎样凝结而成的?
生齐读:“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当听你们读了这些句子,一些词语一下子跳到我的眼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能不能把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慢还是快?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刚才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还知道了它形成的原因。最后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相信同学们对雾凇的形成以及它对气候的影响会有更多的了解。(播放视频)
板书: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逐渐形成
教学评价: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从整体看,整个教学层次清晰,王老师在教学时紧扣课题,从课题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理解雾的意思,最后又回到课题理解凇的意思,使学生准确深刻的知道雾凇这个名字起得恰到好处。
三、通过比较句子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雾凇的形成,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进行理解和指导朗读,将课文中较长的句子分成几个短句子,分别指导学生朗读,不仅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读起来更能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四、但是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忽视了文本的体裁、语言表达的特点来整体设计教学,在生字的学习中要体现年段目标,要重自主识字,重积累,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重建建议:
一、以九九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体现侧重点和训练点,体现汉字的文化味道。
三、读文本,理清脉络,加强词句的朗读、表达、理解能力的训练。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雾 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乡 愁【优秀9篇】
下一篇:生物的多样性(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