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优秀5篇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新文化运动》,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 篇一
第21课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加上每一目时间的安排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终于摧毁了满清专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却是画虎类犬。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设问: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学案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要求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 民主 科学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思考】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这柯(棵)大树很可恶,
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
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思想
革命
提倡______与_____
反对____与___
提倡_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文学
革命
提倡_____________
反对_________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教师: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1、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形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同步检测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
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
c.《新青年》歌颂了十月革命 d. 《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3.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
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c.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烈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4.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 “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a. 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当时文学革命的内容包括
①提倡白话文 ②文学要为工农服务
③使用简化字 ④建立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祟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7.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反孔教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民主政治
b.新文化运动矛头所向是封建的儒家思想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的道路
8.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是
a.鲁迅的《药》 b.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鲁迅的《呐喊》
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等思想文化的新潮流。下列现象反映了文化平民化趋势的有
①诗体解放运动 ②打倒孔家店 ③京剧的市民化 ④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b d c d a c c
新文化运动 篇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 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 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 篇三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序号:9
课题
10 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备 课 人 审 核 人 备课时间 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上课时间 课时数1
学 案 内 容
学习随笔 (教法、学法) 一、 检查预习(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1、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和_______两面大旗,以_______杂志为主要阵地。2、《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________。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篇论文。二、自学指导1:快速阅读课本第三、四段,回答下列问题: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教师点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 自学指导2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题:1、 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学 案 内 容
学习随笔 (教法、学法)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当堂掌握陈独秀及创办的刊物,李大钊及其文章。 3、a.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当堂训练( )1.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①民主 ②平等 ③博爱 ④自由 ⑤科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⑤(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 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b. 《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 c.《文学改良走艘议》和《孔子与宪法》 d.《警告青年》和《狂人日记》( )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a.李大钊 b.鲁迅 c.段祺瑞 d.黎元洪( )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 b.提倡科学 c.提倡文学革命 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 )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 )7.新文化运动是 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反对北洋军阀的群众运动 d. 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 学(教)后记:
新文化运动 篇四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重点)、经历哪几个阶段;
2.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
3.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了解本课相关背景,即当时启蒙思想的传入和袁世凯篡夺果实称帝的背景。“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导入到今天的新课—新文化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 出示自学指导时间:3分钟 ,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活动中心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与科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4.主要内容 :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具体内容课本有详细说明,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并理解掌握
5.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时间2分钟,要求:快速浏览课本第二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独立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后期新文化运动时间
2.后期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性质,历史意义
学生浏览课本,师巡视,然后由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师生互动解答,师点评总结。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后期时间 十月革命以后1917-1919
2.后期主要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性质 :前期、后期性质,两者概括起来的新文化运动性质
4.历史意义:让学生进行归纳师再点评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三、拓展与延伸
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你认为对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了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回味一下牢记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第9课内容
新文化运动 篇五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的政策是( )
A.提倡民主 B.改革创新 C.尊孔复古 D.提倡科学
2.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9年
3.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
A.民主、法制 B.科学、文化 C.民主、科学 D.科学、道德
4.新文化运动初期把斗争的锋芒指向( )
A.袁世凯 B.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C.资产阶级文化 D.机会主义
5.曾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6.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阵地是( )
A.《民报》 B.《万国公报》C.《苏报》 D.《新青年》
7.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1919年6月3日以前,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广州
9.1919年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的主力是( )
A.无产阶级 B.青年学生 C.资产阶级 D.农民阶级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B 6.D 7.A 8.B 9.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文化运动》,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