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5篇《高中生物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结构:一个碳原子由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构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与氢、氧、氮及硫等形成共价键,碳原子之间以单键、双键或三键相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或环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有机化合物:4大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二、有机化合物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结构单元:单糖。
(3)种类: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不能进食,医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注射,病人虽未进食,但是不感到饥饿,为什么?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实际是为病人补充能源物质,所以病人虽未进食,并不感到饥饿。
2、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
(2)结构单元:甘油和脂肪酸。
(3)种类和功能
①磷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②脂肪:贮能物质。
③胆固醇在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们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够轻松愉快地上完每一个45分钟,并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是因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
3、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质含S。
(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通式:
②共性: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种类:由R基决定。
④连接:肽键:通过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
(3)结构: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肽链,一条或多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成蛋白质。
(4)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和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差异,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
(5)功能:催化、运输(如载体)、收缩和运动、有机体结构、防御(如抗体)等。
趣味思考:人体细胞呼吸作用时刻需要氧气的供应,你知道是什么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输氧气到组织细胞吗?它存在于什么细胞中?
提示:血红蛋白,它存在于人体的红细胞中。
4、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种类:核酸可以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
(2)功能:储存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养的大猫生了两只小猫,为什么没有生小猪?
提示:小猫和大猫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遗传由核酸控制。大猫的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控制猫性状的。
5、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1)鉴定淀粉
①实验原理:淀粉+碘—碘化钾→变蓝。
②实验步骤:取2 mL淀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③实验结果:溶液变蓝。
(2)鉴定(葡萄糖)还原糖
①实验原理: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 砖红色沉淀。
②实验步骤:取2 mLwww众鼎号.1126888.众鼎号com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热水浴2~3 min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③实验结果:砖红色沉淀。
6、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实验原理:苏丹Ⅲ+油脂→出现橙黄色。
(2)实验步骤:切片→染色→制片→用显微镜观察。
7、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取2 mL蛋白质溶液加入试管→向试管中先加入2 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A→再向试管中加入5滴双缩脲试剂溶液B→观察试管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出现紫色。
8、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②甲基绿使细胞核中的DNA呈现蓝绿色,派洛宁使细胞质中RNA呈现红色。
(2)实验步骤:涂片→水解→漂洗→染色→观察。
核心解读
1.注意各种能源物质的区分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ks5u 五碳糖 核糖[高考资源网]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萄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细胞 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脂质
种类 生理功能 元素组成
脂肪 储能、保温、缓冲机械压力 C、H、O
磷脂 构建生物膜 C、H、O、N、P
固
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细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周期 C、H、O
维生素D 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规律总结
①动植物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②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
③动物特有的糖是乳糖和糖元。
④动植物共有的贮能物质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淀粉,动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糖元。
⑤含H多的有机物细胞呼吸时产生的H多,耗氧多,产生的能量多,产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键和肽链的分子结构特点
(1)氨基酸
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规律总结
决定氨基酸种类和性质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
(3)多肽
①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
②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肽的一种形式。
规律总结
①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数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
②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③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④关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3、蛋白质结构层次
规律总结
①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蛋白质的种类:因功能不同蛋白质分为两大类: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④鉴定: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⑤意义: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生物性状的体现者。
4、有关肽键的计算
规律总结
①链状肽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氨基酸 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 羧基
一条肽链 M m-1 m-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条肽链 m m-n m-n 至少n个 至少n个
②环状肽: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环状肽主链中无氨基和羧基,环状肽中氨基或羧基数取决于构成环状肽氨基酸R基团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糖类的种类
【例题1】 (20xx上海高考,5)下列糖类中属于单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淀粉
解析:蔗糖为二糖,糖元和淀粉都为多糖,核糖为单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组成二糖、多糖的单体。二糖、多糖作为能源物质用于生命活动时必须水解成单糖。重要的单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题型二 蛋白质分子的计算
【例题2】(20xx上海高考,15)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个,氨基总数810个,羧基总数808个,说明R基团中含有氨基10个,羧基8个,它们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800-2=798,氨基数=肽链条+R基团中氨基数=2+10=12,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团中羧基数=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由R基决定氨基酸种类,不符合这个特点的氨基酸不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也不能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
题型三 动植物体内的糖类
【例题3】 动植物体内共有的糖是( )
①糖元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动物乳汁中丰富的二糖,核糖是构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②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③单糖、二糖、多糖的关系
重要的单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五碳糖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为环状结构。
题型四 大分子物质的鉴定
【例题4】 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这说明( )
A.青苹果汁中有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汁中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解析:遇碘溶液显蓝色意味着青苹果汁中含较多淀粉,而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的是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断出苹果由青转熟的过程中,淀粉大量转化为单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变蓝;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
随堂训练
1、(20xx上海高考,1)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两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苏高考,1改编)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解析:淀粉、半乳糖、糖元都属于糖类,都由C、H、O构成。胆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属于脂质,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四是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组成肽键(—NH—CO—)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考查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是储能的分子 ③构成生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④是很好的绝缘体,具有保温作用 ⑤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脂质功能的掌握情况。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答案:C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1、 营养物质功能
提供能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均能氧化分解供能。
其供能的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供构建和修复物质:糖类和脂类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部分
Ga 、 Mg、、、P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酶和一些激素是蛋白质
提供调节物质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2、 营养不良:
蛋白质供给不足,影响发育和抵抗力
营养供给不足 缺钙影响骨的发育
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缺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营养过剩:如获取能量过多,导致肥胖
摄取营养的种类、数量、比例符合实际需要
合理加工食物,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利用率
3、 合理膳食: 食物对人体无毒害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制度
题例领悟
例1、下列属于人体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物质,最全的一组是:
①水②脂类③糖类④蛋白质⑤纤维素⑥无机盐⑦维生素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⑥⑦
解析:参与构建和修复人体组织的物质主要有水分、蛋白质、脂类、糖类和无机盐等。而纤维素是植物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纤维素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答案:C
例2、下列各项中不是成人每天要进食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是:
A、 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
B、 蛋白质不能全部由糖类和脂肪在体内转化而成。
C、 蛋白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D、 体内蛋白质每天要少量分解一些,更换新的。
解析:蛋白质作为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其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非主要的,体内物质供能的顺序依次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人类营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蛋白质能参与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每天食物中以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宜。
B、淘洗大米时次数不宜过多,以防止维生素B1的损失。
C、蔬菜应先洗后切,大火快炒,防止维生素C的损失。
D、食物加工既要防止生物污染,又要防腐剂等过量带来的化学污染。
2、 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 ( )
A、纤维素 B、红细胞 C、蛋白质 D、激素
3、 某人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其食疗补救措施是:( )
A、多吃蔬菜 B、多吃馒头 C、多喝豆浆 D、多喝水
4、 1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分别是17。15千焦、38。91千焦和17。15千焦,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三者都可作为能源物质
B、 蛋白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D、脂肪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 下列哪一组疾病是营养不良引起的:( )
A、脚气病和坏血病 B、夜盲病和巨人症
C、糖尿病和软骨病 D、佝偻病和心脏病
6、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
A、盐增多,糖未增多 B、糖增多,盐未增多
C、两种都增多 D、两种都未增多
高中生物的教案 篇四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 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钠、氯、钾、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脂质、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溶液的渗透压:约770kPa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布置作业:
P6 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
3、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中生物的教案 篇五
课题:第4节 免疫调节
I 学习目标
1、 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II 学习重难点
1、 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 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 免疫调节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是由 、 和 组成的。
2. 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组成的。
3. 抗原体是指 ;抗体是指 。
4. 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 是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 过敏反应是指 ,其特点有 。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C.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能力提升】
8.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