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7篇)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景。
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交流
生:小松树看不起大松树。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喂)
生:小松树很骄傲,以为自己了不起。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多高哇)
生:小松树说:喂,他没有礼貌。
师:那么我们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小松树的话?
生:我们用骄傲、神气的语气读。
师:哪些词语读好呢,指导朗读。
自由练习朗读,同桌对读, 指名读 (评价)
师: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
读最后一自然段可抓住“惭愧”这个词,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让学生理解“惭愧”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生:“惭愧”是不好意思。
生:“惭愧”是难为情的意思。
师:小松树为什么会惭愧呢?
生:因为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其实它只是一棵小松树,它是长在山上,并不是自己长得高,所以它感到惭愧。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齐说:对。)那你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所以小松树惭愧。
师:是啊,小松树不应该看不起大松树,不应该骄傲,所以它觉得惭愧。那么,它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小松树会想,谢谢风伯伯,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自己长得最高呢。
生:它想,我刚才太没有礼貌了,我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生:谢谢风伯伯,现在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的功劳。
师;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它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请你代小松树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生:松树姐姐,我知道错了,请你原谅我好吗?
生:大松树你好!我现在知道了,你比我高多了,我的高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现在小松树将会变的怎样?
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了。
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使你懂得了什么?
生:一个人不能骄傲,不能看不起别人。
师:对啊。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自夸自大,看不起别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说的话。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件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_____
山下有______
⒊揭示本课目标。 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通过填填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㈡精读第二自然段(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师: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课件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提问: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⒊自由读,体会一下小松树说话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⒋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词造句:很很,“很远很远”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⒌“你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小松树心中想说的话补充完整。
⒍课件演示小松树从山上下来,问:大松树真的长得比小松树矮吗?听了它的话,大松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⒎指导感情朗读,表演。
⒈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⒉自由朗读。例如: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太霸气了!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
⒊“喂,朋友”,从这儿可以看出小松树骄傲,看不起大松树。
⒋例如:很高很高,很大很大句子:这座山很高很高。“很远很远”进一步说明了远。
⒌学生想象,例如:你有我长得高,有我看得远吗?
⒍大松树长得不矮,他想:小松树是小孩子不跟他说。我不跟他一般见识。所以大松树没有吭声。
⒎练习朗读,同桌互演。让学生先自学后教,以学定教。
这是文中的重点句,出示句子后,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把想到的说出来。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敢想敢说。
㈢精读第三自然段(约8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小松树的骄傲,没有礼貌,大松树都没有去理会,他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⒉课件出示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联系上下文读,训练学生用“比”、“托”说话,体会“托”的意思
⒊指导朗读。
⑴体会风伯伯说话时会有什么的动作、表情,加进动作、表情练读。出示图片,指名说。
⑵指名读。
⑶同桌互演(要求不看书) ⒈课件出示风伯伯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自由练读。
⒉朗读句子,练习说话,体会到小松树比大松树矮得多,他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的功劳。
⒊自由练读。
⑴体会风伯伯说话时的态度:
①摸着――-动作
②风伯伯称呼小松树孩子。
③风伯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
⑵学生点评。
⑶互相练习。多媒体演示,想象人物的心理。创设语言环境,训练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朗读时加进动作,表情,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㈣讲读第四自然段(约8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提问: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呢?
⒉想象说话: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
⒊课件出示图片,理解“惭愧”:小朋友,当我们犯了错,你会觉得怎么样?
⒋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
⒈回答:小松树低下头。
⒉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低下了头。
⒊看课件,练习说话,逐步理解“惭愧”。
⒋做低头动作,体验小松树“惭愧”的心情。
通过课件演示,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再让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想象小松树当时的心情,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㈤拓展延伸,进行表演(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提问:这时小松树会对风伯伯说些什么?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⒉提问:风伯伯和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⒊指导角色表演。要求展开想象,加进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说的话和风伯伯、大松树对小松树说的话。
⒋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谁?为什么?
⒈回答:大松树哥哥,我错了,你长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大山爷爷,我错了,我不应该瞧不起大松树。
⒉回答:风伯伯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大松树说:“以后我们俩还是好朋友。”
⒊组内演练,再选表现好的几组上台表演。
⒋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体验。
让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
㈥本课总结(约1分钟):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㈦随堂练习设计(约3分钟):
1、根据课文填空:
⑴喂,朋友,你看我哇!我能看到的地方?
⑵小松树能看得远,不是,而是。大松树看不远,不是,而是。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㈧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站得高
看得远
没有回答↑托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
《小松树和大松树》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光靠读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即使是我们低年级,也要树立起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的思想。一位教师在教完《小松树和大松树》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松树为什么长在山上呢?”这个问题可真叫那位教师哭笑不得,因为这跟教学目标毫无关系。处理这样的问题,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就会失去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也会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松树为什么长在山上?这是个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松树的种子可能会被小鸟叼着,在飞行的过程中,落到了山上,再加上合适的土壤、水分等原因就可能生长起来……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去查资料,不就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如果学生回去问他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再安排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上进行交流,这不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吗?所以,我们说,只要教师留心,时时处处都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寓言课文,课文通过故事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主要是告诉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人。这篇寓言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上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就改,谦虚谨慎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从文章的体裁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语言生动,易读易背,插图精美,注意创设了课文所展示的情境,富有儿童情境,插图与课文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观察插图,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语言训练相得益彰,图文的协调配合还具有引起想象,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础功训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风伯伯的话,知道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4)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要有真才实学,不要盲目地骄傲自满。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学情
因为第一课时已初步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因此,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发言积极,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运用课文描绘的植物作比较。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我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读展开想象,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及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采用自学导读法为主,讲述法等为辅,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如下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提出从一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自学能力的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思—议—品”四步阅读段落法,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2、感情朗读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在学生读中给予准确及时的提示,辅助他们学好文章,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体会小松树的得意。
a、教师导读:大松树住在山下,小松树住在山上,小松树自以为比大松树搞,就取笑他,小松树是怎样取笑大松树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c、你从那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d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e、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想象画面来朗读,就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f、有感情地朗读小松树的话。
g、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想些什么呢?
h、教师小结:是呀,你瞧人家大松树多谦虚呀,他知道自己比小松树高,却不和小松树争论。
2、学习风伯伯的话。
a教师导读,风伯伯听到小松树的话,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b、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c、讨论交流: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大松树是比你高,你之所以看上去比大松树高,比大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你站在山上。)
d、指名反馈,教师板演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惟别人是从,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
(三)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低头……)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真不好意思,我怎么取笑大松树呢?我再也不敢自我满足了……)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对不起……)
【“说话”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方式很重要。】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抓住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语言,体会他们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突破本文的难点,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时候,教师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2、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演员。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为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要用真本领武装自己。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有真才实学、谦虚谨慎的孩子。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谦懂看不起
貌
风伯伯
【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插图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能做一个真才实学、有错就改、谦虚谨慎的孩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再齐读课题。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回答惭愧
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
摸着低下了头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5)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六
课题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要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懂得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的道理。
教具
学具
准备
小黑板
教 学
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理解课文大松树谦虚,小松树由骄傲到惭愧的心理转变,风伯伯的语重心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小朋友,通过上世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第8课的生字宝宝,老师考考你们还记得吗?(出示小黑板的生字词)
(1)开火车读。
(2)学生齐读。
(3)、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几个偏旁?(口、子、父)
(4)书空易写错笔顺的字:孩 呢。
(在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是一个重点,所以我复习了生字和易写错笔顺的生字。)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松树和大松树比高比看得远的事)。那我们今天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 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读了请告诉老师小松树和大松树它们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指导看课文的插图,进一步了解它们生长的位置。(板书:小松树 大松树)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
(这个问题设计,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2)指导学生朗读。
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它们是邻居了,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了,有一天,它们聊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继续往下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画出小松树说的话。
3、指名说说你画了哪句?
教学过程
4、从小松树的话你学得小松树怎么样?(板书:得意)
5、你能读出它的得意吗?
6、从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小松树很得意?
7、除了骄傲和得意还看出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礼貌)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8、指导读小松树的话。a、个别读。b、小组读。c、齐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运用了多读,让学生从读中悟出小松树的得意。)
9、大松树听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没有回答)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大松树其实心里明白自己比大松树高,但它没有回答,说明大松树怎么样?(板书:谦虚)。
过渡,可小松树的话被谁听到了?(风伯伯)
(三)学习第三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风伯伯听了小松树的话是怎么做的?它说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风伯伯听了,是怎么做的?(摸着小松树的头)在生活中有谁摸过你的头?他为什么摸你的头?这就是长辈对小辈的爱。
(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他为什么摸你的头?然后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3、风伯伯那么的爱小松树,它对小松树说了些什么?用横线画出风伯伯说的话。
4、从风伯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读风伯伯的话。
过渡,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明白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小松树听明白了风伯伯的话?(惭愧)解释惭愧这个词,本课是指小松树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不安。
2、看课本的插图,看看小松树的样子。
3、这时,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
(从中进行思想教育)
4、指导朗读。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 得意 惭愧
大松树 没有回答 谦虚
风伯伯 摸 疼爱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七
课本剧《小松树和大松树》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郑尧
人物表: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
第一幕
时间: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
地点:一座山的山坡。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在山坡下有一棵大松树。要画出
小松树骄傲的神情。学生戴上可爱的“小松树、大松树”头饰。矮个的小朋友站在板凳上扮演小松树
,个高的小朋友站在地面上扮演大松树。
小松树:喂,小朋友,
大松树: (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山下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多高”、“很远很远”要读出感情)
大松树: (显得平静,仍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你呢?
(小松树此时非常得意。小松树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要能显示出它非常骄傲)
大松树: (仍显得非常平静,仍看着小松树)
第二幕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和风伯伯。学生戴上的“小松树、
风伯伯”头饰。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
风伯伯: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用和蔼、慈祥的语气)
小松树: (小松树看着风伯伯,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风伯伯:你能看的很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 (小松树看着风伯伯,惭愧地低下了头)
第三幕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在山坡下有一棵大松树。要画出
小松树谦虚的神情。学生戴上可爱的“小松树、大松树”头饰。
小松树:大哥哥,刚才都是我的错。
大松树: (以一种友好的神情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我是长在高处,我才能看到很远地方。
(小松树鼓起勇气。“高”、“很远”要读出小松树认错感情)
大松树:我们应做一个懂礼貌、谦虚好学、知错就改的孩子。
(大松树、小松树都非常开心。)
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退下,全剧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上一篇:《徐悲鸿励志学画》说课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