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经典案例语文版优秀4篇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经典案例语文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八年级语文教师通用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www.1126888.com≥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语文教研组工作教学计划 篇二
一、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不佳,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年级组的实际,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对本学期的语文备课工作拟定以下的计划。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本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工作目标
重视教学常规工作:充分认识八年级中坚阶段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团结奋战,资源与经验共享,平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使提高教学质量、目标落到实处。
1、总揽教材,利用团队资源,精心搞好教案的编写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全力打造高效能课堂。
2、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确实做到减负增效。
3、做好周清工作,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不断总结提高。
4、时刻教学进度。
5、本学期要求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2本,完成名著阅读任务。
6、提高合格率,力争优秀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网络的丰富资源为语言语教学服务。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
2、定期集体备课,讨论教材及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力争使我们的老师授课能力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提高初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3、学生作业做到精心设计、科学、适量。
4、开展古诗文背诵、名句积累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坚持认真批阅作业。
6、抓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对摘抄积累作出细则要求。
总之,我们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八年级全体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消息二则》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4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经典案例语文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下一篇:小摄影师教案【最新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