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www.1126888.com〗。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导入新课 篇二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鸡肋事件
(2)园门阔事件
(3)一盒酥事件
(4)梦中杀人事件
(5)藏吴质事件
(6)试才干事件
(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 篇四
前半节
任务: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一准备
1、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解释加点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数犯曹操之忌()()
人皆不晓其意()
丕如其意()
植然其言()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疏通
文字
障碍
第二节
任务:完成必答题、抢答题及展开口述比赛和辩论比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二、竞赛
(一)复述
(二)必答
(三)抢答
(四)辩论
1、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即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
(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学生完成后教师即时明确答案)
三、完成抢答题
(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
“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训练口头
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步骤
教学内容
意图和目的
三、总结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培养学生用唯物辨证法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
杨修之死
↓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明
└──┬──┘ └─┬─┘
内因 外因
│ │
(男)恃才放旷,终于 (女)借违反军纪之名,
招致杀身之祸 处死杨修
教学难点 篇五
目标2。
拓展迁移 篇六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在这些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六、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曹操的性格特点分析。
我是从读出来曹操的性格特征。
2、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例如:杨修“放旷”表现在,我是从读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
七、合作探究
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因为”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八、拓宽延伸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谏什么?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1.鸡肋事件(果断杀之)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7.代植作答(欲杀之)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8.失利葬修
叙事线索———身死因才误
课后反思: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下一篇: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