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7篇《《爬天都峰》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
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爬天都峰》教案 篇二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课文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的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本文的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背景是陡峭的天都峰,“我”和老爷爷在天都峰脚下相遇,一老一少正互相鼓励。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懂得爬天都峰对着一老一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理解,两人都需要从对方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关注字词:
假日云彩石级发颤
年纪奋力猴子纪念
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
2、教师引导: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3、教师提问:请你借助关键词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后一题)
4、教师引导:在作者和爸爸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5、课件出示: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三、认读、书写字词。
1、词语闯关
2、认读多音字“相”
3、学写生字。
四、课后作业
1、在练习本上抄写本课生字词,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
2、边读课文边想: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提问: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二、走进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1、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三、课后作业
1、书写课后词语各两遍
2、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想想课文是怎么把奶奶“分杏”这件事写清楚的。
课后反思
1、开课前先简介黄山天都峰,再配以图片,使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天都峰险峻笔陡,爬上去非常艰难。
2、课文中有些生字笔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字词还应该比较注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其中。如“颤”字要强化记忆,“攀”字可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3、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弄懂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如果课上www众鼎号.1126888.众鼎号com有时间,可以利用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继续让学生感受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留成课后作业。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略到黄山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对天都峰的感性认识。师:大家看了录像,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险峻雄奇的山峰。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提到哪些人一起爬天都峰,请划出来。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师:这两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2、师:天都峰是怎样一座山?高不高?好不好爬?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3、师:天都峰又高又陡,很不好爬。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天都峰:高——云彩上面
陡——石级笔陡
铁链似乎是从天下挂下来
4、师:小朋友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他害不害怕?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四、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师:这五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师:前面说了,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提示: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爷爷对我说了什么?
(提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5、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6、老爷爷怎么回答?
(提示:对,咱们一起爬吧!)
7、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
五、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师: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我和爸爸、老爷爷爬上峰顶后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提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4、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5、师: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6、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想不到。)
师: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7、师: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8、师: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提示:“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
9、师: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
10、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提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1、师:“汲取”是什么意思?
(提示:“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12、师: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天都峰》,现在再播放一遍《爬天都峰》,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时间顺序:
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爬天都峰》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板书:
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相互道谢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战胜困难。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山奇石》,从课文和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丽。然而,有一位小朋友说想要领略到黄山的美丽并不是那么容易,他去了一趟黄山,可累啦。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天都峰》,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去爬黄山,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对天都峰的感性认识。
师:大家看了录像,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险峻雄奇的山峰。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爬天都峰的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4、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有的可以和形近字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提到哪些人一起爬天都峰,请划出来。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师:这两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我和爸爸爬天都峰
2、师:天都峰是怎样一座山?高不高?好不好爬?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3、师:天都峰又高又陡,很不好爬。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天都峰:高——云彩上面
陡——石级笔陡
铁链似乎是从天下挂下来
4、师:小朋友看到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他害不害怕?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四、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师:这五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师:前面说了,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提示: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老爷爷对我说了什么?
(提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5、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6、老爷爷怎么回答?
(提示:对,咱们一起爬吧!)
7、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
五、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师:这三个自然段说的是我和爸爸、老爷爷爬上峰顶后的对话。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提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4、作者怎么回答?
(提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5、师: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6、师:“居然”是什么意思?
(提示:“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想不到。)
师: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7、师: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8、师: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提示:“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
9、师: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提示: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
10、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提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1、师:“汲取”是什么意思?
(提示:“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12、师:爸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天都峰》,现在再播放一遍《爬天都峰》,请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时间顺序:
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爬天都峰》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上一篇:小班游戏躲猫猫教案【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