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实录(最新4篇)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联系以前的自学方法,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学会课文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推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布置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学生带着任务,充分地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打开智慧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四、布置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理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思考,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异的部分。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部分。
(1)放手让学生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学生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如果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行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说说挑山工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并形成文章形式。
挑山工教学实录 篇二
设计理念: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潜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个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构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明白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必须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必须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貌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就应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就应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资料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必须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随便、高兴怎样就怎样。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样就怎样”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能够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能够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
(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能够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应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真棒!你想写上“勇敢”是吗?
(生点头上台写)
师:你们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看作者的表现。读!
(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还有“意味深长”?
师:谁来帮忙他解答这个疑惑?
生:“心悦诚服”是指真的打心里服气或佩服。“意味深长”大概是说意思很丰富。
师(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能勇敢提问的孩子也是值得表扬的。
师: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明白“包蕴”就是包含的意思。
生:也就是说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生:我想“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就应是挑山工的特点: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这幅画。
生:不对,是指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认为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此刻有A、B、C三中答案了,大家认为哪个最完整?
生(笑齐答):C!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25页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
(两分钟后)师:谁来读读自己的座右铭?
生: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掌声起
生: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掌声起
生:应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掌声起
生:水弱吗?不!它的坚持不懈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大家写得真好!回去用纸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或书桌上,好吗?
生齐答
师:这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课后评析: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用心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齐,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好处。
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资料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用心性个性高。
挑山工教学实录 篇三
一、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攀登的情景。
师:这些挑山工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到达顶点,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样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点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文章资料的极大关注,调动了他门主动参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读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挑山工是帮忙游人挑东西的人。
生2:挑山工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3:挑山工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
生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生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不比游人慢?
生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师:第5个问题,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就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我们先“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中解决。
[点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用心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教学第一部分
师:“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生:边读边画出描述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师: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回答。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好,大家能把挑山工走的路线图画出来吗?
生:能。
师:指名到黑板上画,其它同学在座位上画。
生: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画的都不错,谁能把你的线路图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讲解。
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样。
生:“沉甸甸”读得比较平淡。
师: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样读?
生:重读“沉甸甸”。
师: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
生:读“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重读“多一倍”。
生:再读一遍。
师: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点评:透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透过表情朗读,将学生的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师:学生们,刚才读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一段录像。
师:(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实况录像)看完后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穿着红背心。
生2:看到挑山工一向在登山。
生3:看到泰山十分陡。
生4: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构成的路。
……
[点评:运用现代多媒体,帮忙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师:按常理来说,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就应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群众朗读。
师:我怎样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样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一段。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师: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这部分资料呢?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①找出描述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②找出描述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③几次相遇,相遇的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④用“D”画出挑山工说的话。
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把你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1:第一组:读、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2:第二组: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生3:第三组:叙述和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生4:第四组:读挑山工说的话。
师: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生:默读重点段,画出重点词语
师:你从挑山工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生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了扎实的语文基本潜力训练。]
3、教学第三部分
师: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这样的画?
生:群众读“在徒走的似乎没有尽头的……”
师;展示图画。
师:谁能把画中的资料读出来。
师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的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他的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师:范读。
生:比赛读、推荐读。
师: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把这幅送给同学们,你们需要他吗?
生:需要
师:需要什么?请在图画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生:需要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点评:指导感情朗读,首先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透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读各种构成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送画”的构成,启发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师: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想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生1:龟兔赛跑。
生2:笨鸟先飞。
生3:身边同学透过勤奋学习而之后居上的故事……
师: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
生:写读后感
[点评:语文不仅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延伸、应用。]
五评价,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明白了挑山工为什么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2:我明白了挑山工说的话的含义。
生3:我明白了作者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
师:期望同学们把挑山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五、扩展性阅读
这天,老师把自读课本中《普通小站》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点评:一节好课的结束,就应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即让学生走进新文本,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比游人
担子沉甸甸负荷轻装上阵
折尺形路线直上直下
比游人多一倍路程比挑山工少一倍
先到结果后到
一个劲儿往前走原因东看西玩
精神大家都需要
总评: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到达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1、在激趣多媒体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丰姿。
2、以课件演示,范读,导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为感悟方式,在学生心(众鼎号★www.1126888.com)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
3、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攻克了重点、难点,把教学一举推向**。
4、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地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导入设计 篇四
师:同学们不但爱预习,而且会预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
生:我还请教了我的爸爸。
生: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很雄奇。挑山工是专门从事挑货上山这一行的人。
师:同学们确实很会预习,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我请一个同学来当挑山工的形象代言人,你们根据内容来判断我请的这个同学是否合适。(请白白胖胖的吴鑫同学上台)
生(小手如林):不行,不行。挑山工长年累月挑货上山,风吹日晒的,皮肤哪有那么白呀。
生:吴鑫同学,虽然壮壮的,但他的肌肉不结实。
生:对对对,挑山工天天挑运货物,肌肉一定很结实的。
师:看来老师得重选一位了。(请出细高个的李煜鹏同学,学生一致反对)
生:这么瘦怎么干这么重的活呀?会累垮的。(众笑)
生:天天登山挑运货物,身体应该是健壮的!
师:有道理。
生:挑山工哪有这么高的呀?
师(故作疑惑):谁说挑山工就不许是高个呀?
生:挑山工天天挑货上山,为了多赚点钱,还尽量多挑货,常常挑很重的担子,身板长期受压,长不高的。
生:课文也提到“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
师:真会用心读书!我想挑山工赏挑重担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面对李煜鹏同学)你说对吗?(李点头以示赞同)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认真。那你们把课文中描写挑山工以及他们如何登山的语句找出来读读,看谁能把挑山工读活!先自己或同桌之间练读,相信你们行!待会评一评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大伙用掌声把他(她)请上台演一演。(话音未落,学生便神情专注、饶有兴趣地读开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挑山工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上一篇:晚霞阅读答案【优秀6篇】
下一篇:幼儿的安全教育(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