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众鼎号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长相思》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三、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四、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二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三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习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名叫纳兰性德
二、检查预习
1、交流预习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指名朗读。
三、学习该词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2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长相思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对比阅读:李煜《长相思》
1词的主要内容2表达的情感3运用的表达方法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故乡的思念——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长相思》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孩子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孩子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长相思》教案 篇五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更聒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思考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试以这首小令为例,简要说说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体现的?
《长相思》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长相思》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下一篇:《蝉》教学设计(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