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春》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景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句子,掌握课文用江南春天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天的写景方法。
2、了解写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初步掌握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方法。
3、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大体脉络,了解作者所写的春天的具有象征性的几幅春景图。
2、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掌握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方法,并能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并通过对课文最后三个比喻句的解读,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欣赏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大家来说说,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例: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写景散文《春》。
二、作者简介(2分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概脉络,并尝试给下列词语加拼音。(2分钟)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a)笼(lǒng)着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四、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春天的独特美,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8分钟)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2-7节):绘春
第三部分(8-10节):赞春
五、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尝试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句子特别之处。
这些景物写的乱不乱?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15分钟)
例如: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的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六、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七、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0分钟)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15分钟)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文章一共描写了几幅春景图。
例如: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
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
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三、这几幅春景图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8分钟)
板书设计: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思想感情:赞美喜爱
四、再次研读课文,文章末尾为什么用了三个比喻句?它们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呢?(3分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新”新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美”春天装扮大自然,美化人间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强”象征春的强壮的生命力,清纯活力。
五、作业设置
学习朱自清散文的写作手法,尝试用拟人、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字数在500字左右的文章。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教材的前两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写对人生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学中应重视美和感悟对好的词的积累和运用,好的句子的欣赏与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2、诵美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2、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记叙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课前安排:
1、解决本文的生字词;2、读通读懂本文;3、收集有关春的诗句;4、收集作者简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景,请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现在请我们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春的?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把生字词横线画出。
3、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本文的生字词。
4、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几幅美丽的图?用三个字概括?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学生找出描绘春景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3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6、请学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归纳盼春—绘春—赞春。
《春》教案 篇三
[设计思路]
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天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对草坪内返青的小草议论不停、有的孩子在细心的观察刚发芽的柳枝、还有的孩子被天空飘起的风筝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整天在讨论自己在春天里看到、听到、做过的事情。为了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彩;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次活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活动目的。
a、谈话法。
b、讲述法。
c、提问法。
d、表演法。
[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力及表现能力。
3、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得季节。
[活动准备]
1、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挂图一幅 。
2、录音机、故事录音带。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小鸟的歌”做律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2、组织幼儿谈话,说说自己在春天里发现的秘密;如:春天的天气、动物、植物有什么变化;农民伯伯忙着做什么?小朋友参加了那些活动?
3、引导幼儿看图,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春娃娃串门”。
4、放故事录音,幼儿欣赏故事后,提出问题。
(1)春娃娃去了哪里串门?
(2)串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你喜欢故事中的动物、还是植物?
5、 幼儿分角色,学布谷鸟唱歌、柳条飘动,桃花、梨花盛开,进一步感受万物复苏的春景。
6、启发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7、组织幼儿讨论:你觉的故事中哪些句子有趣?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表演出来,好吗?春娃娃还会到哪里去串门哪?
8 、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为幼儿提供一些富有春天气息的粉红色、浅绿色、黄绿色的毛线、花布、皱纹纸等,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材料粘贴出春天的各种花、草、树、小鸟、春娃娃等;感受春天的特征。
附: 故事《春娃娃串门》
春娃娃真调皮,春风一吹他就去串门。春娃娃跑到布谷鸟家里轻轻对布谷鸟吹了一口气,布谷鸟生气的说:“干吗捣乱?”春娃娃说:“布谷鸟姐姐,快起来吧!农民伯伯正等着你唱歌播种呢。”布谷鸟惊叫起来:“哎呀!我怎么把唱歌的事情给忘了。”“布谷,布谷!”布谷鸟清了清嗓子唱起了歌。
春娃娃跑到扬树姐姐那里,从早到晚不停的给扬树姐姐梳头发。扬树姐姐的头发由短变长,可漂亮了。春娃娃跑到大地那里给大地抓痒:“你这个懒虫,该穿衣服了。”大地说:“别动,别动,再让我睡一会儿。”春娃娃说:“不行,你得赶快穿衣服,小朋友还在草地上等着玩呢。”大地没办法,只好披上了绿衣裳。
春娃娃一会儿去催杏花姐姐开花,一会儿又催桃花姐姐开花,最后春娃娃实在跑不动了,就躺在梨树姐姐的身上睡着了。第二天,春娃娃睁开眼睛,看到梨树姐姐穿了一身洁白的衣服,还有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边玩边唱:“春天来,花儿红,柳叶绿,大家一起做游戏。”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篇四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
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黄晕、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春》重点难点指导
1、精讲导读要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总分顺序)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2、精讲导读方法:读中导,读中讲、读中练,读后比较综合,读后发挥想象。
(一)读中导
1、听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了解内容,进入意境,初步感受。
2、通读全文,熟悉内容,理清层次,思考问题: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文章可分几个部分?标题、开头、结尾之间有何联系?
(2)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作者采取怎样的顺序描述的??
(3)作者是怎样经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而逼真地描绘了这万姿千态的“春”的?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抒发哪些感情呢?
以上导读安排仅是让学生了解阅读这一类文章如何着手及必须抓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读中讲
1、精读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教师讲析三个问题:
(1)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分析几个画面、层次的安排,讲清描述景物采用“总分顺序”的方法和作用。(其他几种记叙顺序也宜点明)
(2)读“春草图”的四句话,从“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春草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春草有何特点”等方面分析。
(3)再读“春风图”有关内容,讲清作者怎样借助其它事物写出无形无色的温暖、芬香、和悦等特点的。
2、细读关键部分。(第三部分)讲析两个问题:
(1)作者在这部分运用排比句式,连设三个比喻,这“三喻”中的联系和区别,春天的三个特点及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2)这部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以上精讲内容安排的依据是:一从本单元“共性”和本文“个性”出发,二从“举一反三”的需要出发,三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三)读中练
1、练朗读。朗读是本篇的重点训练项目,要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作者的感情。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练字、词、句。
(1)正音:涨藏散酿巢晕蓑
(2)辨词:朗润赶趟儿酝酿呼朋引伴卖弄宛转应和黄晕舒适花枝招展
(3)散文十分讲究词语锤炼,本文有不少特别凝练、形象的“字”,找出来指出其妙处。如“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的“逼”字等等。
(4)散文常用一些叠字,本文叠字很多,指出其结构上的特点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5)结合课后“思考和练习四”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指出其作用。
3、练分析思维
(1)对照教师“春草图”、“春风图”的分析,学生自行分析“春花”“春雨”“春人”等画面。
(2)文章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篇描写“春”的散文和其他一些写“春”的文章有哪些不同呢?
练的形式多种多样,什么时候练什么内容教师可随机应变,但万变不能离其宗,基础知识不能忽视,基本技能不能放弃,听、说、读、写全面兼顾,同时还要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个性”,这就是以上只提供训练内容、不提供形式的原因。
(四)读后比较综合
1、把本文和《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比较其异同。综合其“共性”,求得其规律。可口头比较也可列表式比较。
2、把本文和课外类似散文相比较,进一步求其规律。
以上步骤颇为重要,学生是否能找到这一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求出其规律,是能否“举一反三”的关键。
(五)读后发挥想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
1、让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口述自己所思。
2、安排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帮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述。此类作文可教师命题也可自由命题。
这一步的目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类型文章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重点提示: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使作品语言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
描绘的细:“春草”图中,春草旺盛的生命力──“钻”,写它的色彩──“绿”,写它的质感──“嫩”、“软绵绵”,写它的覆盖面──“一大片”、“满是的”,写人在草地上游玩的快乐,写风的'助兴。细笔细绘,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亲身所历之感。
描绘的立体:“春花图”中,先写树上的繁花似锦,次写树中昆虫是喧闹,再写树下遍地的野花;写眼前的花儿争春,又写想象中树上结的果实;写花的色彩,又写花的甜味;明写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写风与太阳。这样,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绘出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感极强的图景。
描绘的方法多样:拟人“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寓花树、万物以人的表情、动作、感情,生机更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像火”、“像眼睛”……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描写的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选词准确精当。“朗润”,准确描绘出春天山景的明朗、润泽的样子。“蜜蜂嗡嗡的闹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争先恐后,又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大量的使用叠音词,既没让读者感到词藻的华丽和人工的雕饰,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春草图”中的“偷偷”表现了小草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生长的动态;“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人;“绿绿”则为小草着上了一层鲜亮悦目的色彩。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出了春天未来到时的盼春心切,继而又对春回大地之后呈现的盎然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春天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新的气象,更是催人奋进的勇气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深刻含义。
难点提示: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第一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二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象征青春的活力,给人以“力”的美感。
《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品读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两个问题的设计偏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七年级《春》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因为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学的第一篇写景文章,应讲得慢一些,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一课时
一、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江畔独步寻花》、《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掌握字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应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自然、质朴。)
1、问:《春》多方面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把一个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地推到读者面前,就像一扶形象生动的长卷风景画。听读课文后,试给每幅风景画加个小标题。(景+动词+春)
大地回春春草报春春花闹春
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2、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写《春》,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吗?不是,本文饱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试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盼春(因爱而盼)
绘春(因爱而绘)
颂春(因爱而颂)
3、请同学们在读课文,根据咱们对内容和情感的概括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万物复苏春草报春春花闹春春风酿春春雨润春万家迎春
第三部分(8-10)颂春新、美、力
4、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次朗读之后,你感受到了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2、按“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反复朗读、品味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品味了朱自清这支生花妙笔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他是怎样让自己的语言灵动起来的呢?
三、学生合作、研讨、探究
1、辩论性朗读,使学生在辩论中达到理性的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让我们总结一下,作者怎么用他的生花妙笔把春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吸引读者的。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叠词的妙用
联想想象创造意境
层次清晰的景物描写
动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
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加以描写
2.小结:
可见,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它的成功源于多种写景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一切成功的描写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这细致的观察又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才产生了物外之趣并把如此热烈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了我们,可见作者完全是以情生文,我们经过反复研读才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景外之意。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呀。四、感悟性朗读,声情并茂,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味朱自清散文的魅力吧!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你的美感。
春,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春,丰富多彩的形象美。
春,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春,节奏舒缓的音乐美。
春,朴实隽永的含蓄美。
春,构思新巧的结构美。
春,灵动清新的语言美。
春,催人奋进的情感美。
初中七年级语文《春》优秀教案设计 篇六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诗歌鉴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塑造不同的小狗形象,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装饰方法。
2、通过对小狗的装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3、乐意进行陶艺活动,体验泥塑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小狗的图片、具有新年气氛的音乐。
2、紫沙泥人手一份、泥工板、辅助工具、毛巾等。
3、幼儿事先穿好陶艺服。
难点与重点:
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装饰方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今年是什么年?(狗年)
2、狗有很多品种,你知道有哪些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小狗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狗的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一起用泥来做各种各样的小狗,好吗?
二、教师讲解示范制作方法
1 、请幼儿说说小狗身体各部分的形状,并根据幼儿的回答按头—身体——尾巴等顺序用泥塑造出“小狗”的基本外形。
2、请幼儿说说想把这只狗做成什么样的小狗?(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讨论装饰的方法)教师选一方法对“小狗”进行装饰。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视
1、现在这已经有一只“小狗”了,现在请你们也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狗”,可以利用你身边的辅助工具进行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取泥,进行制作,并能大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四、“小狗闹春”
1、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2、播放喜庆音乐,请幼儿手拿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上一篇:找教案(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