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要深入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 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沈阳,下火车时,伯父和他有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读好对话。
1.学生练习对话
2.出示对话,指名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告诫)
为什么?(不解)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气愤)
那又是为什么呢? (打破沙锅问到底。追问)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无奈)
(朗读时,注意说话的语气。指导点拨时,提示语可以灵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对话中,伯父告诉少年周恩来“中华不振”;对话中,也可见少年周恩来对这件事的关注。
3.不仅如此,他还始终忘不了,经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指名读。明确对话与心里想的话在朗读时语气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语。
(2)设计引读: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三、 学习第二部分(7--9自然段)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体会到“中华不振”呢?,
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1、 交流: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巡警狗仗人势,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 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从妇女的外貌和行为写出她的可怜、穷苦。(当时,大多数中国的百姓都是衣衫褴褛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想象:洋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
(洋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过失而心存内疚或惊慌。在他看来,轧死中国人是不需要负责的,是无关紧要的。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于情于理,巡警局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紧握着拳头——愤怒,不敢怎么样——无奈。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学习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他的志向多么远大啊!)
2.训练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同学们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他说:“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有前途!”他的胸怀是多么博大宽广啊!)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1.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读<选两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女生)
3.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男生)
4.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5.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读出周恩来的坚定。读出周恩来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导读通)
(好哇!为了中华的振兴!有志气的大应该向周恩来学习啊!)
再次读好“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读好)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五、阅读链接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也一直朝着这个志向而努力。在东渡日本留学前夕,他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 指名读诗。
2. 理解诗歌的意思。
我东渡日本,精细地研究各种科学来拯救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我刻苦钻研学业,学成拯救祖国的本领后,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六、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惑呢?
有疑惑,书会读得更多;有启发、有收获,书会读得更好!
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课堂反思:
这次的设计在大环节上与前次大同小异,关键是在细节上的修改。特别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把学生在交流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内容时提炼成板书:妇女 哭诉;洋人 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这样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思路清晰了很多。不过据听课老师的反映,这堂课与第一课时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导入有点突然。指导过程中的朗读训练还不够。于是,我又进入了细节的雕琢时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编辑短评:本课重点突出“中华不振”的体会,逐层深入,由词句──内容整合──资料补充,为体会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作了很好的铺垫(王贺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就告诉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可好奇周恩来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伯父告诉他──打开书,自己读读伯父的话,伯父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啊?
板书:
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1、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得意洋洋。这位洋人在什么情况下得意洋洋?
句式练习:这位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用表情来演示一下这位洋人当时的神态。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洋人?
为什么敢得意洋洋?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朗读体会。
板书:
哭诉 得意洋洋
⑵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巡警局本该怎样做?你为什么认为要这样做?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能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吗?朗读体会。
小结: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
⑶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朗读:读出无奈。
3、导读:
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
(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
(敢怒不敢言。)
4、补充资料:
⑴ 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⑵ 交流感受。
三、研读立志
1、周恩来看了内心也很不平静,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沉思。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吗?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
2、提笔写话。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
3、交流。
4、引读周恩来的话:
引:(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引:(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引:(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5、看图感受: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教师讲述。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小结。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外延伸
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那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
妇女 哭诉
中华不振 洋人 得意洋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巡警 训斥
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3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船长》的教案设计(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