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8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葫 芦 藤 盯 临 邻”
2.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节。领悟小葫芦的可爱,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能正确书写“挂”和“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纠正读音。“芦:”读葫芦一词时要读轻声。跟老师再读,想一想怎么记。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要葫芦?葫芦长得怎么样?)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要知道的问题都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看谁读得最认真,能第一个找到问题,并举手告诉大家。
读课文时要求:
(1)把树叶姐姐里的生字读正确,想想怎么记并把生字宝宝的朋友一起划下来 。
(2)给课文标号小节序,划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检测自学效果。
1.认读词语
葫芦藤 葫芦 好哇 盯着 蚜虫 自言自语 邻居 赛过 奇怪
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带点字的?(识字方式交流)
现在这些词语宝宝躲到课文里了,你碰到还认得它吗?我们来小组开火车读。老师其他同学做评委,你们可要仔细听了,评一评他们读得怎样?
指小组读,读后评议。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评委也评得很认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葫芦园去看看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葫芦开始长得好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反馈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一朵朵雪白的的小花。花谢后,藤上挂满了一个个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葫芦长的很好:葫芦的花是白色的:小葫芦长的很多:葫芦是先长叶,再开花,最后长小葫芦的 )
(3)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呢?(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 挂满了葫芦)
(4)挂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说说吗?比较一下,长和挂那个词好呢,为什么?)
(5)朗读体会。(自由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哇字怎么记?应怎么读呢?谁来试试?(朗读指导,体会感叹号的语气)
你们还从哪里知道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每天 看几次)理解每天。你能用每天说个句子吗?
学生说句,师生评议。。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葫芦吗?(喜欢)请你们用喜欢的心情美美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
五、学写生字” 挂和哇”
同学们读得真好听,我相信我班的小朋友字也写得!你们瞧这两个双胞胎字宝宝真等着我们把他们写漂亮呢!
(1) 出示“挂 ”和“哇”
(2) 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点。
(3) 观察字的笔画位置和注意的笔画。提手旁的横稍短略斜,竖要挺直偏右,偏旁右侧宜齐平,右边是两个土。第一个土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第二个土的第二横跟提手旁的竖位置齐平。
(4)描写,临写,比较,修改练写。,展示评议。
六、,小结延伸。
(1)指名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课文中的生字,能把课文读正正确,还知道了葫芦的生长过程。小葫芦长得很可爱。那么这可爱的小葫芦后来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好吗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齐读。
2、学习生字词“葫芦”。
3、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葫芦)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并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1、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说。(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中图2:
指名说: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什么样?
(具体说说藤、叶、花、果实的样子)
2、指导朗读:
⑴ 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⑵ 课件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自由读、指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齐读。
三、自学2、3段课文
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全都落了?学生自由回答。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⑴ 指名读第一句话。
⑵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⑶ 齐读该段。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⑵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⑶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⑷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3、课件演示:
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你认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学了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短文,复习生字:
邻居家种了许多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开满了雪白的葫芦花,这些葫芦花可真漂亮哇!你看,他们正盯着我们看呢!
2、采取多种方式读,如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分组读等方式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我会写
1、课件出示要会写的字: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
3、小组能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哪个笔画在横(竖)中线上、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练写。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注意“每”字的笔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作业
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如:瓜熟蒂落……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蚜虫──葫芦变黄了
【教学后记】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学生对于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了解的非常清楚,因此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知内容。分角色朗读学生较感兴趣,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效果较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1、识字。
2、理解课文,提高认识能力。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4课,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二、读课题 指名读课题。
指导“芦”的读音 谁见过葫芦?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机简介“葫芦”:“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是白色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可做蔬菜,长成后硬壳可做器皿。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
我们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三、自学课文
要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好三件事:
1、标清自然段。
2、圈出生字,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3、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⑴ 指名拼读,全班跟读。
⑵ 全班拼读。
⑶ 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课件上的无音节生字。如有读不出来的,请其他同学给推荐一个记忆方法。
⑷ 读词语:
3、齐读课文。
五、理解课文
1、“我”不要的是什么?(叶子,板书:不)
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他不要叶子的?(2、3自然段。板书)
2、谁愿意把第二自然段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把书平放在桌面上,拿出笔来,把你认为最能说明他不要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更能说明不可怕呢?(第一个句子)
请大家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3、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给大家读一读?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中最能说明他不关心叶子的句子画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指名读这个句子。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能更加肯定地告诉我们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 再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
这个人真是太不关心叶子了。那我们来看看他对葫芦是什么态度。(关心)你们从哪里知道他非常关心葫芦?(第一自然段)
4、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 你认为哪些词语能说明他关心葫芦?(每天、几次)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葫芦?(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他这么关心小葫芦,结果他得到葫芦了吗?(没有)
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第四自然段)
6、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知道吗?
也就是说,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七、拓展
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请你们小组合作,创编一个新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跟去年一样好。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于是他赶紧________________。
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_________。小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
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讲自己创编的故事。
这回他为什么这样做了呢?
师总结:也就是说他注意了叶子和葫芦之间的联系。
八、作业
把这个故事和你们自己编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反思: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布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预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画的是什么?(对,葫芦)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我要的是葫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词,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生字词已经藏到了葫芦里,看谁能先读准它们。请一位同学读,(点评),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描写的是课文中哪一段的内容?(第一自然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他的葫芦长的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点名回答:长得好 从下面这些句子看出来的: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板书)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喜欢吗?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鼓励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先长叶,再开花,花谢,结小葫芦) 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屏幕 植物的生长规律
4、问:看到葫芦的生长,大家心情如何?(兴奋、愉快、快乐、开心)
5、请大家愉快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有趣、幸福、欢乐。
6、那课文中种葫芦的人喜欢这小葫芦吗?谁能找找。(生答:喜欢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觉到了这份喜爱之情?(每天、几次)什么是每天啊。(生答)是啊,他昨天、今天、明天、后天,之后的每一天都要去看小葫芦,而且是要去看好几次。他是多么的喜爱这棵葫芦啊。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来说明?(重读:每天,几次。)
7、种葫芦的人多么想得到小葫芦哇,那他最后得到小葫芦了吗?(没有)
8、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个情况?(第四自然段)
9、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第四自然段。哦,原本可爱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中的两幅图,比比谁的眼睛最亮,看谁先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表情: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
叶子: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葫芦:一个是挂在藤上,一个是掉在地上)
同学们真不错,把两幅图上不一样的地方都找出来了。
10、看完了两幅图之后,大家心中有没有问题要问?
11、质疑:(1)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2)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
(板书:变黄了,落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是啊,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都落了?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原因?(对,2、3自然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读第2、3自然段,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种葫芦的人看见蚜虫不去治, 还想让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 邻居劝他治,可他说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教师及时启发。
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从文中找找那个种葫芦的人都看见了什么?说什么?想什么? 邻居看见什么?说什么?
3、谁先找到的举手,好,你来:
(1)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 )。(板书:爬着蚜虫)
同学们有谁了解蚜虫。(蚜虫是害虫, 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
说话练习:同学们如果你种了一棵葫芦,上面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及时给它打药)可是那个种葫芦的人却没有像小朋友那种做。他是怎么想的呢?
(2)他心里想(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教师引导朗读: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的真好,读出了满不在乎的口气。
(3)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a、教师引导了解:谁知道“自言自语”指的是(小声地对自己说话),“快长啊,快长啊”说明他的心情很(急切)。
b、教师引导朗读:有谁能读出他的自言自语,读出他的急切与盼望。
(4)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你能读出邻居诚恳的劝告,真好。谁也能做一个这样诚恳的邻居?那邻居的劝告他听了吗?(没有)那他是怎么说的?
(5)可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
教师引导朗读: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什么?”的时候读出了他的惊奇,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读出了他不相信的口气,说明他不会去治。读的真好,不愧是读书大王,谁也能读的很好。
4、请同学们再来自由的朗读第2、3自然段。看看学完了课文,你能不能回答刚才提的问题了?(也就是 为什么小葫芦一个一个的都落了?) (这个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不管叶子上有没有虫,他不懂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也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地都落了。)
5、小结:是啊,小博士提醒大家要牢记:小毛病要及时治,才不会出现大毛病。别人正确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接受才对!
6、拓展:现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四、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好,下课!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绿叶 可爱的葫芦
爬着蚜虫 变黄了,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观察图画、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培养观察、理解能力。
2.结合自然课所学知识,理解重点词句,懂得本课所讲道理,知道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突出说话、写话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懂得道理。
2.运用识字方法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分析事物之间关系,懂得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思路:
这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四段文组成,课文的第一、二、三、四段都分别与第一、二、三幅图相对应。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图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观察图画要对照相应的课文。
2.图文对照,分段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划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理解。
3.通过讨论总结,突破课文难点。
教学准备:
抽拉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四课时。(说话写话训练占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出示小葫芦实物)这是一个小葫芦,这头圆,这头长,多可爱啊!喜欢吗?有个人也很喜欢葫芦,他种了一棵葫芦,常对别人说:“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
1.看书上四幅图: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指出)怎么知道?(三幅图上都有他)他就是题目上的哪个词?(我)
2.逐图说“我”在干什么。
三、初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哪段讲哪幅图的意思?
2.指名轮读,评议。
四、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
1.图上这个人是什么时候的人,从哪知道?(衣著及“从前”这个词)“从前”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后第一题第一问。
(1)葫芦开始长得怎样?(画、读句子)(出示投影)一架葫芦,叶不多。
(2)这是那个人种的葫芦吗?(不是,因为书上说“长满了绿叶,而这棵葫芦叶子不多,也没有雪白的小花和葫芦)
(3)(覆盖一投影片上去)是这棵葫芦吗?(对)“花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板书:绿叶、开花、葫芦)
(4)(抽拉投影片,使“我”出现在投影上)种葫芦的人看了心情怎样?从哪两句知道?(板书“可爱”)读出高兴语气。
3.小结:这自然段讲什么?
第二课时
一、读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二、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葫芦开始长得好,后来有什么变化?
1.(答上问)(老师在投影片的叶片上点上黄点)蚜虫是怎样的虫?哪课学过?(在《庄稼的好朋友》学过)
2.那个人怎样想,怎样说?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用换一个说法的方法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虫子不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要紧!)
(2)观察书上图2,那个人的表情怎样?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读出这样语气。
3.这自然段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呢?
三、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
1.指名两人分角色读,评议(重音盯、快、奇怪,及奇怪的语气是否读出来)。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用换说法的方法说说你的理解。(叶子上的虫是不用治的)这句与上面哪句有联系?
3.看图,那个人表情怎样(满不在乎)读出语气。
4.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四、结果怎样?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回答(演示:抽拉投影:小葫芦落了)(板书:黄、落)
2.读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可惜)指导读出婉惜的语气。
五、总结课文
1.老师不明白,葫芦叶子上生了虫子,虫子吸了叶子上的汁,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呢?它怎么会掉呢?请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教师提示自然课所学关于植物的知识)
2.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画出表示事物联系的线段)。(板书:造养料、不能造养料)
六、作业:自学“葫、每、言”
第三课时
一、读课文思考: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1.在口答的基础上写下来。
2.指名读所写的,评议、修改。
二、学习生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检查所写自学的三个生字,订正时从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两方面看。
3.重点指导字教学:
线上,第一丿在竖中线上起笔。书空,学生写字。
(2)教“谢”,同上。
4.课堂自学“芦、治、慢、变”
(1)学生自读、说记字方法,按田字格写字。
(2)汇报。注意不同识字方法的运用。
5.利用生字,进行语言训练。
三、完成课后二、三题,做完读一读,自改。
四、总结:
学完这课,我们懂得了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好。学习这课,我们用了换一种说法和联系上文的办法来理解句子,在后面的课文学习时,大家还可以用这个方法。
五、作业:
读《自读课本》第15课《长不大的红杉树》,把课后题的答案在课文中画出来。
附:板书设计
(陈明锦)
第四课时(说话写话训练)
一、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说话写话要求。
要求中共有四句话,边读边理解:第一、二句话指明了这次说话写话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范围:《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内容:找出课文中哪个地方能说明种葫芦的人有错误。第三句要求先说一说,然后用笔写在纸上。
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三段的内容和讲读课中的理解,说一说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1.复习课文二、三段,明确要点。
(1)他不懂得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
(2)葫芦叶子已经长虫了,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听,因为他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
2.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先一句句说,然后连成一段连贯完整的话。
(1)通过提问,揭示要点,指名回答。
(2)归纳要点,连起来说一说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注意说的语气。(同桌说,分组说,指名说)
(3)教师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病。
三、指导学生把说过的话写下来。
1.提出书写要求:格式正确,语句连贯,字迹工整。
2.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所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 )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 )。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雪白的葫芦花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治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教学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学──发现与探究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不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自学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讨论──理解与深化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随后设计创新题,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教 后 反 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衷是想在平淡中学文、悟理,同时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来组织教学。但也有以下值得反思之处:
一、虽然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了蚜虫,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对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课堂上当展示资料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分散,有查到资料的孩子沾沾自喜,把资料拿在手上炫耀,不知道从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和大家分享。这可能是低年级的缘故吧。今后在资料的查找筛选上该怎样指导呢?值得思考。
二、体会葫芦的可爱以及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花的时间多了,挖的太细,后面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和拓展续编时显得时间不够,草草收场。今后教学时在时间上的把握要注意。
三、学生的朗读有点拖沓,不知是否是因为换了环境的缘故。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属于寓言性质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请“小评委” 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随机从“细长”、
“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以上是我在上课之前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因为你们的意见对我真的很重要,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穷人》教学设计【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