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优秀3篇)
建议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乘法的意义 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乘法的意义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目标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情境图,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教师:老师要给同学们颁发奖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卡通橡皮。
(1)课件演示:
(2)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块橡皮?该怎样列式呢?
(3)想一想:这里求一共多少块橡皮,就是求几个几相加呢?(5个4相加)
2.揭示课题。
求几个几相加,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旧知,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的算式;通过追问几个几相加使学生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1)学生看图,交流信息。(课件呈现主题图)
(2)说说每种文具的价钱,如:一盒铅笔3元,一块橡皮2元,一个文具盒8元,一本日记本4元。
(3)说说所求的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根据问题,选择信息。
学生明确:要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必须选取什么信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文具盒标上8元,然后由每组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如:
(2)说一说:一个文具盒8元,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是求几个几元呢?(3个8元)
(3)算一算:如果有学生列加法算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解答,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3=24(元)
口答:一共24元。
(4)练一练:如果想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要多少钱呢?6个呢?7个呢?小组内算一算。
(5)议一议: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方法: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懂得根据问题选择有效信息。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懂得解决文具盒总钱数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通过练一练和议一议,发现1个文具盒的价钱不变,买的文具盒个数不同,总钱数也不一样,从而顺利地总结出用乘法求买文具盒总钱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想一想。
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而后汇报交流想法和解法。
(2)再次看情境图,自由提问,独立解答。
要求: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如:6本日记本多少元?
①交流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求购买物品总钱数的方法:可以用物品的单价乘买的数量。
(3)练习十九第3题。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小亮买一套,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前可以先画一画,再说一说是求几个几相加,然后独立解答。
2.提升训练。
练习十九第5题。
小红和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一起到平安公园游玩,门票价钱: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门票一共要花多少钱?
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同时理解成人8元/人,儿童4元/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两个层次,基础练习注重方法的巩固和总结,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提升训练乘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解读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乘法的意义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2×7
22×4 30×12 60×40 4×25 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 0×3启发学生说出:
1×1;1 3×0;0 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 2×18二2×18 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 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
口×6二( )×( )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m.baihuawen.cn
18+18+18二( )×(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 )×o:( )×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 9+7
9+7 20×18
20× 18 16× 15
o ×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2 1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 0×3二0 3× 1二3
1× 1=1 3×0=0 0×0=0
例2 交换律
5×6=6×5 400×20=20×400
10×1000=1000×10 o × 6=6 × 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3篇《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上一篇:《母鸡》教学设计(10篇)
下一篇:《泉城》教学设计菁选(优秀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