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蝉》幼儿园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折纸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出作品。
2、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学习折纸蝉并进行添画,感受手工活动的快乐。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折纸步骤图、卡纸若干,幼儿用书资源,水彩笔,绘画本,胶棒。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一)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二)生活习性介绍。
二、看图示,引导幼儿学习折蝉的方法。
(一)出示蝉的折纸步骤图,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步骤图,介绍材料,尝试折纸。
(二)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请幼儿清楚地讲述制作步骤,教师总结。
(三)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折纸过程中的难点。
(四)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总结。
(五)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幼儿进行添画。
三、作品欣赏与评价分析
(一)幼儿自评、互评。
(二)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导入,教授新课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折纸。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所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展示折纸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对折纸情况的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计算两张纸的阴影部分加起来是多少,可以列出哪些算式?”从而引出第二个活动:列算式。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能力。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算式进行思考可以将算式分为几类?在分类进行计算过程了解到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引出了第三个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以“1/2 +1/4 ”为例进行小组内的探讨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最后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得与失分析如下:
1、肯定点:
(1)本节课的设计中包含多次的小组讨论,并让较多的小组进行汇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性的理念。
(2)设计折纸活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
(3)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算式的规范性。
2、不足点:
(1)设计过程中以复习通分为导入,将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通分这个圈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设计折纸活动时,没有完全发挥出折纸的作用。这一部分可改进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折纸进行计算。学生在折纸进行计算过程中,引发思考“通过折纸进行计算较为复杂,有没有较为简便的方法呢?”从而导出从通分的角度进行讨论。
(3)在小结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小结应交给学生,教师针对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从而揭示异分母分数的算理。
也许现在的我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习评价的处理措施有些“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只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将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蝉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抽两个孩子在黑板上完成预习检测,其余同学在检测本上完成,并当堂交换批改)
二、导入
1学生观看“生命萌芽”视频说感受。
教师激情导入: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美妙的乐章,是翱翔的雄鹰,是奔腾的河流,是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是树木中不断聒噪的蝉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和小思一起走进茂密的树林间,感受“蝉”的生命乐章。(打开课本99页)
2预习展示----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学生活动)
(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补充文学常识)
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一开头就写蝉,抓住哪个特征来写?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
声音—知知不休---很烦、不喜欢
2、病蝉又有哪些特征?作者态度如何?
体型弱小、不能飞、聒噪----不喜欢、轻视
3、联系全文来看,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种感受?仿照示例进行归纳
很烦---------轻视、不喜欢--------感动、惊讶------------宽恕、崇敬
4、教师点拨------由此可见,作者对蝉的情感是变化的,由厌烦到宽恕、甚至崇敬。本文就是以情感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情感变化就是本文的感情线。
那么在这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中,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哪种情感?(学生活动)像这种,要对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褒扬、赞赏的情感,却先去贬低他,表达不满或厌烦的情感,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欲扬先抑,或者(先抑后扬)。就是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先去赞扬他,而先是按下情感,从相反的贬抑处、不满处、厌烦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抑结合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四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情感流露出来的。看屏幕要求,选择句子来朗读。
温馨提示: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态度,读出情感。
2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强调,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3各小组选出其中一个进行赏析和朗读展示,其余小组同学做评价或补充。
准备好了,就进行交流展示,其余小组学会倾听评价。
1、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哪些词要重读,读出怎样的情感?
2、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意外、轻视、不放在眼里
3、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不过是个夏天罢了?
何必只不过,把“那不过是个夏天罢了”改成你自己的话,或者就改成一句泸州话:那不过就是一个夏天,至于叫成这样吗?(至于这样吗?)
要读出不满,读出不解,读出对蝉的不认同。
4、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是多少天?6205天。最长的一个夏天是多少天?90天。用6千多天来换90天,这是为什么呀?6千多个暗无天日的日子,就等来短短的90天。弹指一挥间,90天一过,蝉就消亡了它的生命。
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什么情感?(读出意外,读出生命的无奈和对蝉的同情)
5、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什么?---坚定的责任
(它别无选择。对于蝉来说活着就要担当起传承后代的责任,“活着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毕淑敏说: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
既然蝉是用十七年的坚持来换取短暂的夏天,是用聒聒不休的叫声来换取生命的延续,我们有什么理由来埋怨而不宽恕呢?
6、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不休。
----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带着一种敬佩之情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
老师有个小小的疑问,“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lai写秋风。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湛蓝的天空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在这绚丽的秋色里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五主题探究感悟生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对于蝉感情的变化。
读出了蝉的一生,现在我们来看看蝉的一生,再来
1、再读全文,思考:《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借物抒情,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哲理散文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算得上“好好地活着”?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哪些人与物真正做到了“好好活”,自己或者身边的同学做到了“好好地活着”吗?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选择一两个问进行回答)
六、合作探究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是呀,人的生命比蝉长多了,更要好好活,好好活。这一学期,哪些文章谈到了这个话题?
请同学们针对《蝉》和《贝壳》的学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在情感、主题、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同: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②《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总结归纳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
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孩子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因充实丰富而精彩!我们无法拓展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展生命的宽度吧!
板书设计(见课件)
作业设计:
生活中,一定有一些细小的事物引发了你对生命的感悟,或者是对某个道理的感悟。请你选择一个小事物,仿照《贝壳》的形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子的文章。
《蝉》教案 篇三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蝉的图片,学生交流对蝉的认识,了解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2、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看课题《粘蝉老人》,想一想:蝉一般在什么地方?人怎样才能捉到蝉呢?能粘到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孔子看到一位老人手法熟练地粘蝉。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孔子听老人讲粘蝉的技巧。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孔子得到的启示。
4、指导学习生字。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配对,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 ),作者( ),本名( ),( )作家。
三、朗读:
1 示范朗读
1、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 )收敛( )颤动( )聒( )宽恕( )
(2)字义 : 卑微: 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 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 《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 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 《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5 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 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
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 《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 名师学案 P7 7-11题
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1): 蝉鸣 点题 1、思路清晰
二(2): 厌烦 承接 2、结构完整
三(3-6): 生命 转换 3、欲扬先抑
四(7): 宽恕 结论 4、托物言志
蝉
知知不休 惹人厌烦 抑
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 惊讶
好好地活 宽恕 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蝉》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上一篇:三角形分类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