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6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学生读第一部分: 篇一
师提问:
⑴ 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⑵ 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
⑴ 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⑵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评点 篇四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并由浅及深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循循诱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Ppt出示:重点字词。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Ppt出示: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教学设想: 篇六
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一个半课时。
4、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篇
下一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