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习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众鼎号☆www.1126888.com)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小卡片、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发现有关乘法的新知识。 板:乘法
2.电脑出示例题图:
二、活动尝试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菜老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各自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5×5+45×5 (65+45)×5
=325+225 =110×5
=550(元) =550(元)
答:一共要付550元。
三、探索规律
1.师:从这里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咱们思考的角度与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一样,但结果---(相等)。
2.那你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65+45)×5= 65×5+45×5
3.师:如果这位阿姨买了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式?
板:(32+45)×3 32×3+45×3
你能猜猜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检验?
板:(32+45)×3=32×3+45×3
4.出示:(13+10)×2=?
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大胆猜想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计算?怎样检验?
师:通过算一算可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5.请你小声读读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发现?
6.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这里的三个等式得出了结论,你们所发现的这个结论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想不想自己出题来验证?
板:猜想 验证
7.学生任意地写着算式,进行着计算。
8.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9.问: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异口同声:(a+b)×c=a×c+b×c
10.师:用字母表示乘法中的这个规律,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11.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请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式子。
1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说),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吗?请你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电脑出示乘法分配律)
13.师: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运用广泛,甚至到了中学也要用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下面我们就来运用这个规律完成一些练习。 板:应用
四、应用规律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填空后结合等式两边算式的特点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根据乘法分配律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0+3)×25=40×25+3×25 ( )
15×9+45×9=(15+45)×9 ( )
25×21=25×20+25 ( )
40×50+50×90=40×(50+90) ( )
5×(20+6)=5×20+6 ( )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下面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五、总结拓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的?这种学习方法你们有没有学会了?课后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去研究一下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65+45)×5 = 65×5+45×5
(32+45)×3 = 32×4+45×3
(13+10)×2=13×2+10×2
……
(a+b)×c = a×c+b×c
先和 先两个积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四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P28-29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观察与思考:
1、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2×6+5×6=42(角)
即:(2+5)×6=2×6+5×6
3、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讨论与归纳:
1、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3=56× +8×
2、判断:
13×(4+8)=13×4+8 ()
13×(4+8)=13×8+4×8 ()
13×(4+8)=13×4+13×8 ()
四、简便运算:
1、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②分配合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48、49页)
二、设计思想
“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被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意在通过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主要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希望通过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要求。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
五、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昨天,老师和两位小朋友去参观了正在装修中的学生食堂三楼多功能教室,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忙解决下?
课件出示:图片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1)谁能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
(2)谁来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口答,师板书)
板书:6×9+4×9(6+4)×9
=54+36=10×9
=90(块)=90(块)
(3)请同学们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汇报)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验证
(1)能不能利用你的发现举些例子来呢?
生:举例
(2)提出猜想:还有更多的算式吗?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一规律呢?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进行探索)
2、概括、归纳
(1)说说你们刚才验证的情况。
生1: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7×5+3×5和(7+3)×5的得数都等于50。
生2: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42×64+42×36和42×(64+36)的得数都等于250。
生3……
生4……
(2)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刚才我们举了很多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列举完吗?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生:(a+b)×c=a×c+b×c
(3)等号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样的应用呢?
(课件分步出示练习)
1、填一填(课本49面练一练第一题)
2、请同桌同学合用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1)学生讨论研究;
(2)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通过研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
1、填一填
(10+7)×6=__×6+__×6
8×(125+9)=8×__+8×__7×48+7×52=__×(__+__)
2、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2、下面这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怎样计算?
(20+4)×2532×(200+3)38×29+38×1
39×10138×29+3825×41
(五)课堂小结
1、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3、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应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哈尔威船长的教学反思最新3篇
下一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精选10篇